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将黑龙江省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的一条基本直线作为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这条线东南侧的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西北侧的64%的国土居住着4%的人口。这不仅揭示了人口分布,也揭示了中国的经济格局。
最近二十多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破解“胡焕庸线”。同时,成渝地区经济实力快速崛起,成为广袤西部一颗璀璨的新星。在这样的背景下,靠近“胡焕庸线”的成渝地区就被寄予厚望。
2020年,成渝地区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之后被画的第四个圈。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使得中国构建起东南西北四个增长极,形成了菱形结构的经济格局。成渝地区正式被确立为中国的“第四极”。
2021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次在国家重大规划文件中与3个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群处于同一等级。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城际交通网络的畅通,作为承担西部经济崛起的成渝城市群落,《纲要》点明了它的重要性。
西部“双子星”
“我曾提出,重庆和成都就像美国加州的两座双子星,重庆更像洛杉矶,成都更像孕育硅谷的旧金山。”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表示,“西部两个人口和经济如此密集的城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下面,必将爆发出强大的发展动力。”
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公布。《纲要》提出,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纲要》的发布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在未来或能成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等比肩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而且“一极一源”的定位也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未来实现崛起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目标提供了重要指引。
战略价值提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在2020年1月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上提出的。此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八大以来,中央实施了多个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包括设立雄安新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批复海南自贸区、自由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不过,这些战略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疑将对广大西部地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实际上,经历了20年的西部大开发在进入第三个10年时,迫切需要一个核心增长极来带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表示,西部大开发需要一个大的发展引擎,四川是西部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重庆是西部唯一直辖市,因此,这个引擎就是成渝地区,其在西部的地位无可替代。
世界经济论坛物联网与城市转型平台中国区负责人徐亚敏表示,“胡焕庸线”以东的地方集聚中国36%的土地和96%的人口,包括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切割“胡焕庸线”的菱形区域,人口近亿,且内部的连接性和外部的连接性都非常强,是“双循环”格局下重要的节点城市。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认为,西部地区主要位于“胡焕庸线”以西,自然本底较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薄弱,而主要位于“胡焕庸线”以东的成渝地区承载能力极强,2020年年底成渝城市群常住人口接近9800万人,相当于西部地区其他城市群人口总和。
林毅夫提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居中,统领人口合计约9000万人的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和兰西城市群四大西南西北城市群,就能够以不到西部十分之一的面积承载超过一半以上的西部人口,依托渝昆、成昆、成贵、渝贵、渝西、西成、兰渝、成兰、成西、川藏等动脉,可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
可以看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的初衷以及首要功能侧重于其在西部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成渝地区的战略定位后来又被提高,国家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纲要》,与1月的表述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的定位没有变,但是新增加了“一极一源”,即“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一极一源”的定位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定位和作用不再局限于西部地区,而是被寄予希望崛起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西南财经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丁任重表示,以前成渝地区并不好自称是全国一极或者全国第四极,但是现在可以这样定位,因为经济实力有了一定基础,又成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近20年来,成渝地区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常住人口规模、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持续上升。2016年发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显示,2014年,成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