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快速响应、精准防控的策略已定,关键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加快流调,进行防疫标准化的程序,和病毒的传播抢时间。以最短的时间,以对市民影响最小的方式完成“动态清零”。
“上海疫情进入扫尾阶段。”11月28日,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在个人微博作出研判。此时,距离25日上海通报新增3例本土确诊病例仅仅过去3天。
作为重要的口岸城市和对外开放门户,上海高效打赢疫情阻击战的案例已不鲜见。11月1日至2日,因确诊病例曾经来访,上海迪士尼乐园曾紧急闭园,但在3日便恢复运营。
上海的底气,在于快速响应、精准防控。张文宏说,策略已定,关键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加快流调,进行防疫标准化的程序,和病毒的传播抢时间。以最短的时间,以对市民影响最小的方式完成“动态清零”。
“快”是上海经验的核心。在9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指出,疫情发生后的第一个24小时是“黄金24小时”,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将同步做好流调、隔离管控、核酸筛查以及新闻发布4项工作,做到“事不过夜”。
快速响应是精准防控的前提。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金冬雁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如果疫情在传播一段时间后才得以发现,那将难以实现精准防控,只得通过大规模核酸检测、扩大封控范围等方式亡羊补牢。”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则向记者表示,较高的疫苗接种率与市民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也为上海迅速扑灭疫情提供了相当程度的支持。
3000余人队伍打造精准快速流调
纵观本次上海疫情的处置工作,“快”字贯穿始终。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信息显示,11月25日上午,有2例病例被检测出核酸阳性。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就读的学生林晓华(化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供了一则学校通知,该通知显示,在当日上午11时30分,江湾校区及学生生活园区已实行人员封闭管理,开展相关人员和环境筛查。“要知道,我们校区只有确诊病例的密接者来过。”林晓华称。
制定管控措施的前提是快速精准的流调工作。上海已将流调队伍的建设视为夯实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一环。邬惊雷说,上海常备的流调队员已有3000多人,均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程度。
在流调工作上,上海着重强调三点。
第一是快速。上海提出“2+4+24”的要求,即2小时以内流调队员到达现场,4小时完成核心的流调信息调查,24小时要查清病例所有的工作场所、居住场所、行动轨迹以及家庭成员、相关人员的情况。
第二是细致。邬惊雷举例称,任务分工要细。“譬如在网约车的流调方面,一辆网约车可能涉及密接者上千人,我们需要分组并联来进行流调,而不是串联管理。”
第三则是协同。在流调过程中,疾控部门与公安、通信、民政、数据中心以及交通部门等单位合作,通过数据的捕捉与追踪提升流调质量。
常荣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自去年疫情以来,我就从来没有在‘上海发布’上看到过上海要找哪个场所、哪个航班、哪次列车上的密接、次密接。早在第一时间,可疑人员就已被要求集中隔离或是居家隔离,核酸检测工作甚至都已启动。”
快速响应助力精准防控
强大的流调能力为精准防控提供了保障,相应的防疫标准化工作随即展开。邬惊雷介绍,在流调过程中,上海便精准划定3个防控圈。第一个防控圈是密接者,第二个防控圈是密接的密接,第三个防控圈是病例轨迹和场所当中所涉及的所有风险人员。
邬惊雷说,对病例、密接、次密接,将即刻开展转运、集中隔离、核酸采样检测工作。而对于密接、次密接以外的风险人员将进行现场评估,努力做到居民楼“一楼一策”,管控区域“一个区域一策”。
在报告疫情当日,上海迅速将3例确诊病例分别居住的3个小区划定为中风险地区。而确诊病例密接者曾涉足的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则实行“只进不出”的管理措施。
林晓华提供的通知显示,学校要求11月24日12时后曾经来过江湾校区的学生立即返校。有宿舍的,回到宿舍;如果没有宿舍但是有实验室的,回到实验室;如果没有宿舍或实验室的,则前往江湾教学楼。林晓华说,在通知发布之时,曾有一辆校车从江湾校区驶出,将前往邯郸校区,但在途中便被召回。
11月25日当日,复旦大学校方组建志愿者队伍,为身处实验室及教学楼的学生置办了行军床、床垫、被褥、枕头,并提供了正餐、零食、洗漱用品等物资。
历经两天隔离,在两次全员核酸检测均告阴性后,江湾校区于11月27日上午10时结束闭环管理。11月27日至12月8日期间,将实行为期12天的健康观察,并在观察期的第5天和第12天分别进行第3轮和第4轮全员核酸检测。
金冬雁评价称,做到了快速响应,上海就有信心进行精准防控,一旦确认封控场所、人员风险较低,就迅速解封,最大限度避免防疫工作对生活生产秩序的影响。
上海较高的疫苗接种率与市民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也颇为关键。邬惊雷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28日,上海市有2058.04万人完成了全程接种,占全市12岁以上常住人口的90.2%。而张文宏则指出,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