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长啥样?在江苏省南通市,曾孕育出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的海门区,正在以领跑者的姿态系统谋划、实体运作,扬长补短、锐意探索,为早日在江海大地率先呈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模样而奋力拼搏。日前,《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进海门城乡、车间田头,实地探访当地在产业发展、城乡一体、综合治理以及党建引领等领域的创新实践,真实感受了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场景。
海门,古称“东布洲”,1994年撤县建市,2000年撤市建区。近年来,高质量发展正成为海门最激昂的主旋律。今年以来,全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九项工作获国务院、江苏省政府表彰激励;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实际利用外资、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振兴实绩水平以及省市级重大产业项目数等10多项指标位列南通第一,并有多项工作走在省市前列;经济总量不断跨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全国全省的地位持续提升,两次获评江苏“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以江苏第七名的优异成绩名列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第13位。
坚持江海联动创建三链融合新高地
调研发现,海门今天所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首先归功于当地党委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勇于坚持系统思维,坚持以全局观念、战略眼光、未来意识来精心谋划海门的发展。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海门紧扣省市委决策部署,立足海门厚实的发展基础,积极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全面深化的发展机遇,响亮提出了“勇当‘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领跑者”的奋斗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开启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海门,“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拥有60多公里长江岸线和25公里黄海岸线,千百年来形成了璀璨的江海文化。随着北沿江高铁、海太过江通道、崇海通道等重大交通工程相继开工或筹建,海门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雏形初现。鉴于此,海门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通江通海通上海连南通主城”的独特区位优势,重构了创新发展格局,坚持江海联动、融入上海,提出了“高质量对接沪苏、高质量优江拓海、高质量融入南通主城”的发展战略,打造三链融合新高地,不断壮大经济发展增长极。
不可否认,海门工业发展基础较好,高端纺织、现代建筑、先进装备制造三个千亿级产业持续壮大,工业应税销售最近四年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但面对如此高质量的工业经济,海门人并不满足。今年5月27日,海门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创新发展大会,以链式创新发展为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该区组建科创委,设立科创基金,率先成立并实体化运作国有科创投集团,构建“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以謇公湖科教城、东布洲科学城两大创新硬核为载体,超前布局新兴产业,“产创融合”形成裂变效应,全力打造“长三角区域性重要创新支点城市”。
采访中,海门区委书记郭晓敏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海门将着力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创新链精准对接、供应链双向融合,全力建构与上海、苏南产业链高度协同、创新链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力求形成“与苏南共拔节,与上海同振动”的生动局面。为此,海门专门设立了驻上海、苏南招商局,发挥商会桥梁纽带作用,每年赴上海、苏南举办投资环境说明会和主导产业推介会,积极与浦东、崇明和南通对接,切实强化与沪苏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融合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落户海门的外来资本和项目中80%来自上海和苏南。
尤其值得称颂的是,在打造三链融合新高地中,海门着力建立健全了全区产业链发展推进体系。该区紧扣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建立了“链长制”和链长办,区委书记郭晓敏兼任总链长,专门出台工作方案和个性化的扶持政策,紧盯国内产业链发展最新动态,不断完善产业链培育机制。在系统排摸全区相关产业企业上下游关系等基础上,细致编制了12条产业链的任务清单、招商指南,完成了包括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区域分布图、应用领域图等在内的“四图五单”的绘制工作,全面启动了精准、科学的产业链招商工作。短短半年多时间,全区新引进产业链重大项目43个。今年已开工的重特大项目中,优势产业链项目占比超70%。
在位于黄海之滨的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施工现场,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塔吊林立、机声隆隆,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个总投资1000亿元的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被海门视为“头号工程”,严格实施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从项目签约落地起,攻克了一批关键性审批和建设难关,整个项目进展异常顺利。而以这个千亿级龙头项目为引领,海门集中力量延链、强链、补链,陆续招引了海螺建筑新材料、国信能源中心等一批超百亿元项目,力争在海门港新区打造世界一流的钢铁新材料基地和循环经济产业链。
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的生动实践,只是海门打造三链融合新高地的一个缩影。海门区委副书记、区长沈旭东介绍,今年以来,全区44个超10亿元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一批梯次发展的大企业军团和专精特新“小巨人”、行业“领头羊”和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不断涌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