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此前长期面临执法力量不足、地位不高等问题。因此在这样的趋势下,急需充实反垄断监管力量,强化反垄断执法的技术支撑。
11月18日,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大楼,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甘霖成为国家反垄断局首任局长。
自该局消息披露后,各界关注度持续升温。国家反垄断局的成立,一方面,执法体系升级,是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或能在全球反垄断实践中分享中国经验,探索中国数字经济监管规则。
机构设置浮出水面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更新,甘霖分管的司局中新增竞争政策协调司、反垄断执法一司、反垄断执法二司等三个新司局。
公开信息显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局原局长吴振国任反垄断执法一司司长,综合规划司副司长俞路任反垄断执法一司副司长;反垄断局原副局长周智高任竞争政策协调司副司长;反垄断原副局长徐乐夫任反垄断执法二司副司长。
国家反垄断局甫一挂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即更新,上述三个新司局职责明确。
竞争政策协调司负责统筹推进竞争政策实施,负责反垄断综合协调工作;牵头拟订反垄断制度措施和指南;组织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负责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反垄断执法工作等。
反垄断执法一司负责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等反垄断执法工作;组织实施数字经济领域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执法等。
反垄断执法二司负责依法对经营者集中行为进行反垄断审查;开展数字经济领域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等。
从三个司局的职责来看,竞争政策协调司负责竞争政策协调,监管重点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与行政垄断等;反垄断执法一司聚焦于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执法;反垄断执法二司则负责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工作。
“原总局反垄断局的业务范围,由于业务量非常大,专业性很强,分设三个业务司分别负责有利于反垄断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与其他法域的反垄断执法机构更为接近。”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王先林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
此次国家反垄断局的设置被业内视为反垄断执法体制的重要升级,执法力量将进一步强化。
回顾我国反垄断执法实践可见,反垄断执法体系在不断完善,近年来得以迅速发展。2008年《反垄断法》正式实施后的10年间,反垄断执法由商务部(反垄断局)、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共同承担,分别负责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执法、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执法、反垄断执法职责。
多头执法,协调成本较高。2018年机构改革“三合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局成为专门负责反垄断执法的机构。
如今国家反垄断局的成立,意味着中国反垄断执法体系的强化和完善,反垄断执法资源进一步集中。人员编制接下来也将扩容,高素质、专业化的反垄断执法队伍正在组建。
王先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20年前参与反垄断立法时就建议设立独立的、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构,一开始“三驾马车”与理想相距甚远。2018年“三合一”的机构调整和这次国家局的设立,预示着越来越向好的方向发展。
回应重点领域竞争监管需求数字经济领域无疑将是重点监管领域。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指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保持9.7%的高位增长速度,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平台经济与竞争政策观察(2021年)》中显示,从国内来看,截至2020年底,我国市场价值超10亿美元的数字平台企业达197家,较2019年增加23家;价值规模达3.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6.3%。
快速发展的同时,平台经济的垄断、资本无序扩张等问题不容忽视,“自我优待”、“数据杀熟”、强制“二选一”等破坏公平竞争的垄断行为,对市场竞争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自2008年反垄断法生效以来,尚未有大型互联网企业因为垄断问题遭到监管部门的处罚。而去年底开始,对互联网平台的反垄断案件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
阿里被罚182亿、叫停虎牙斗鱼合并、美团被罚34亿等大案持续引起市场震荡。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市场监管总局去年起对超40起互联网领域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案进行行政处罚,其中涉及阿里、腾讯、百度、滴滴等。
“下一步将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继续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加强重点领域竞争监管执法,持之以恒打造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国务委员王勇11月16日出席第七届金砖国家国际竞争大会致辞时如此表示。
从三个新司局机构的职责来看,数字经济领域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执法、数字经济领域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被单独列出。可见,数字经济将成为监管执法的重点领域。
全球反垄断风暴里的中国模式“数字经济具有的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边际效益递增性、外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