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共同富裕"许昌路径"
时间:2021-11-16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许昌市的面积排第14位,GDP却稳居第4位,是省内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许昌制造”名声响亮。近年来,凭借县域经济良好基础,许昌开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篇章,推进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以城乡融合引领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探索共同富裕“许昌路径”。

“芯”上“谋新”:以创新破局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许昌长葛市石象镇种业基地,成排并联的温室棚内,一串串青辣椒压弯枝头,散发着果香的甜瓜一个个垂在空中,番茄、豆角、茄子等瓜果蔬菜品种,长势喜人。

“育种号称农业‘芯片’,我们一年试验的辣椒杂交组合有上千种,但最终能持证进入市场的成熟品种只有2到3个。”种业基地负责人、河南鼎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伟岭说,育种高投入,也是高收益,辣椒种子论粒卖,一粒卖5毛钱,7克就能卖500元。

当前,长葛正着力打造石象镇“种业小镇”,通过引入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在产业园内建设试验基地,强化新品种孵化,加强技术攻关,着力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

目前,仅朱伟岭一家企业,拥有400亩的蔬菜育种基地,以土地流转和土地入股方式,建立了5000亩的小麦、玉米育种基地,另外托管2万亩耕地用于小麦、玉米制种,“育繁推”一体化,带动5000户农户增收,小麦和玉米种子销售覆盖黄淮海地区,蔬菜种子销售辐射全国。

朱伟岭介绍,以土地托管为例,公司统一提供种子、农资、植保、耕作等服务,让农民每亩少投入100元左右,由于粮种回收价高,每亩又多赚150元左右,连省带赚,合计每亩增收250元左右。

许昌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霍新发表示,围绕“育繁推”一体化目标,许昌支持种业创新发展,全市持证种子企业29家,通过国、省审定的小麦、玉米、大豆主粮作物品种33个,小麦种子常年繁育面积超过22万亩,全市主粮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

除了支持种业发展,许昌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进高标准农田和集中连片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分别建成367万亩和116万亩。其中,在高标准农田区域内,整村整乡整建制发展优质强筋小麦100万亩,全部实现专种、专收、专储、专用。

“小”而“谋大”:以特色产业撑起小村小康梦

蜂王浆、蜂蜡、花粉、蜂胶等蜂产品琳琅满目,摆满货架,巢础、摇蜜机等蜂机具应有尽有……长葛市佛耳湖镇岗李村,一个地理区位并不突出的中原农村,如今,全村八成农户从事蜂产品和蜂机具的生产销售,产品远销海内外,一个村形成了年产值达7亿元的“甜蜜事业”。

1983年,作为村里最早一批走南闯北收蜂蜡的村民,河南省长兴蜂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满长创办了全镇第一家蜂产品加工厂。“目前,企业通过跨境电商,蜂产品已远销100多个国家,年出口蜂蜡3600吨,销售额达2000万美元。”李满长说。

据长葛市官方统计,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蜂产业已实现从点状起步到片状抱团发展,已覆盖2个乡镇,全市蜂产品企业200多家,规模以上的蜂产品企业37家,蜂蜡年加工量占全国总量的85%,是全国最大的蜂产品集散地。

长葛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世祥说,近年来,长葛正打造集生产研发、旅游观光、休闲餐饮于一体的“蜂业小镇”,打造产业集群,推动其从小变大、由散变强,已经带动本地10多个村3万人就业增收,实现年产值50亿元。

食用菌是许昌另一个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特色产业。在许昌建安区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珍稀食用菌液体菌种全自动化生产线、菌丝培养智能温室及灵芝等珍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车间,一派智能化生产的景象。

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彦增介绍,公司采用“企业+农户+基地”模式,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过程技术服务,通过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已辐射和吸纳近6万人从事绿色食用菌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工作。

建安区陈曹乡许东村就是这个产业链条上的一环,该村百珍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伟告诉记者,得益于“企业+农户+基地”,在订单农业模式下,合作社辐射周边5个村20多户的60多个大棚,种植平菇、白灵菇、香菇等食用菌,由企业提供种子、菌棒、技术指导,合作社主要投入土地和人工。

“以种白灵菇为例,一亩地一季收入3万多元,扣除成本之后,农户每季每亩地能收入1万多元。”李伟说,跟着龙头企业种食用菌,技术和销路有保障,收益稳定,今年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将达30多户。

为满足蜂产业、食用菌产业等特色产业用地需要,许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燕介绍,许昌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搭建起全市统一的交易平台,2020年共交易12宗452.9亩,腾退并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绿”中“谋游”:让偏僻村落吃上“文旅饭”

在有“钧瓷之都”美誉的许昌禹州市的神垕镇槐树湾村,这个过去的煤矿塌陷区,凭借好生态和古村落人文景观,吸引数十位陶艺创作者驻村创作,将破落山村变成了钧瓷创作、生产基地和远近有名的文化旅游特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