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支持工具有望成科技成果转化苗圃 三大"历史难题"亟待政策化解
时间:2021-11-16 00:00:00来自:证券日报字号:T  T

11月8日至今,“人民银行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消息不断发酵,不仅一度在资本市场泛起涟漪,还引发了金融、产业等各界热烈讨论。

激辩之后,人们对这一新鲜事物的认识逐渐清晰:“碳减排支持工具”并不等同于降准、降息,且强调“先贷后借”,以避免对流动性可能产生扰动;同时,该工具通过设置“报销60%贷款本金”“需提供合格质押品”“引入第三方机构核实验证”等条件,突出了金融机构贷款“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原则,力求精准直达,防范“漂绿”“为贷而贷”、乃至劣币驱逐良币。

随着认识的深入,各界对“碳减排支持工具”愈发寄予厚望。闽东电力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吕锦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作为一项结构性货币政策,“碳减排支持工具”有望填补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中试阶段(商业化初期)的政策支持工具不足,成为财政补贴的有力补充,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市场化、低成本的金融支持。

微观层面,《证券日报》记者近日从个别国有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获悉,其内部积极响应,已抢先就围绕“碳减排支持工具”展业进行筹划、动员;而产业、企业方面则在欢欣鼓舞之余,亟待政策进一步细化、落地。

归纳各界对于“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关切,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在央行表述中,初期碳减排重点领域范围突出的“小而精”如何界定?其二,中小企业缺乏合格质押品的问题如何化解?其三,银行系统怎样对第三方碳减排检测机构实施有效管理,压实其责任又不显著增加贷款成本?

如何界定“小而精”?

“预期中,‘碳减排支持工具’能够显著降低光伏开发的融资成本,这对行业显然是重大利好。”隆基股份相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目前光伏开发,尤其是分布式电站开发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融资租赁三权(股东权益、收益权、电站产权)质押和基金公司明股实债,资金成本在7%-8%左右。”山东航禹能源执行董事丁文磊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如果碳减排支持工具首先可以激励银行参与光伏开发,这一新政实际上就成功了一半;而若引导银行以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的贷款利率支持光伏开发,则不仅光伏开发财务成本将大幅下降,光伏全面平价进程也将显著提速。”

“以目前5年期LPR报价4.65%、光伏电站开发融资利率约8%计算,如果利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光伏开发综合财务成本可以下降约30%。”丁文磊称。

不过,就光伏开发而言,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根据政策表述,“碳减排支持工具”与实践层面还存在一些冲突。例如,“按照‘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期限1年,可展期2次’的规则,‘碳减排支持工具’贷款限期与光伏投资周期并不匹配。”此外,吕锦标还表示,“央行强调初期的碳减排重点领域范围突出‘小而精’。那么,作为清洁能源利用重点领域,多大规模的光伏项目符合贷款支持标准?”

“光伏开发回收期一般为5年至8年,单从这点看,人民银行提供的资金支持期限只有3年,的确不匹配。但银行层面是否可以通过‘符合一定条件无还本续贷’等方式予以展期解决?这有待规则进一步细化。”而针对“小而精”,丁文磊同样存在如何界定的疑惑,他介绍,“光伏开发中,分布式项目单体规模从几百千瓦到20兆瓦不等,对应投资规模从几十万元到几千万元;大型地面电站则普遍达到100兆瓦以上,投资规模超3.5亿元。”

暂且跳出光伏,上述隆基股份相关人士认为,“碳减排支持工具”视野宽阔,在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的同时,初期突出“小而精”,实际上更凸显了该政策的精准以及务求实效的初衷,“在三个碳减排领域,乃至‘双碳’征程中,我们需要支持的新技术、新工艺往往具备‘小而精’特点,而这些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如果能够获得低成本的银行贷款支持,将极有利于其成长、推广。”

中小企往往缺乏合格质押品

北京节能环保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希庆也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一般而言,节能减排领域的项目投资规模都不大,上千万元就是大项目;而从事节能减排技改、合同能源管理的企业也往往都是中小企业。这其中不少技术的节能效益很好,他们都称得上‘小而精’。”

“我国对节能减排支持力度很大,曾经酝酿、尝试了很多引导银行贷款支持节能减排的举措。”但在张希庆看来,这些举措客观面临一些瓶颈,“一些项目资产本身就存在产权不清晰、盈利具有不确定性等问题,无法提供银行认可的‘合格质押品’,加之中小企业在银行体系的信用评级低,几乎无缘贷款。”

这实际上也是光伏开发,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开发一直难以借力于银行贷款的重要原因。“银行确实不好判断用电企业的存续能力(工商业屋顶分布式光伏),且收电费的及时性等也影响项目收益率,而从事分布式光伏开发的,也往往都是中小企业。”丁文磊表示。

或许正是由于银行贷款难以撬动,至今,各级政府仍主要运用财政资金,采取补贴的形式对节能减排等项目、技术予以扶持。“比如从事合同能源管理的企业面临融资难,相关部委就设计备案制,并为之配套认定了一批第三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