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媒体报道,11月1日,第49届日本众议院选举落下帷幕,执政的自民党和公明党各获得261席和32席,合计获得293席,超过“绝对稳定多数”的261席,赢得本次大选,并继续联合执政,岸田文雄将当选第101代首相。
大选刚结束,岸田便于11月2日一早赶赴英国参加在格拉斯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以示其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的姿态。
但是,反观此次日本大选,一向在西方主要国家的选举中被热议的、备受世界各国关注的气候变化问题却在大选中被忽略,各政党聚焦的是新冠疫情以及疫后经济恢复发展,高度关注的是贫富差距问题。
日本政党和选民较少关注气候变化
执政的自民党总裁岸田文雄和公明党党首山口那津男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都将新冠疫情对策、疫后恢复发展经济对策、经济安全保障、增长与分配回良性循环以及外交和防卫等作为回应选民对大选诉求的主要政策主张,却只字未提气候变化问题。
参选的各在野党也在此次采访中提出了各自的重点政策主张,除日本共产党提出的“四大变革”中包含气候变化问题之外,其他在野党均没有涉及气候变化问题。
再来看朝野政党领导人竞选辩论会,气候变化问题虽然偶被提及,但并未成为主要论题。参加辩论节目的记者和有识之士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提问,也很少得到呼应。
全世界高度关注的气候变化问题在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大选中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反映出日本选民更为关注的是当下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10月31日进行的投票站出口调查结果显示,选民投票最重视的政策:经济、财政政策占31%;新冠疫情对策占22%;加强社会保障占20%;解决“政治与金钱”问题占7%;外交、安全保障占7%,没有关于气候变化的诉求。面对选民如此诉求,各政党当然要顺应民意,提出选民关注度高的对策主张,方能回应选民的诉求,从而取信于民,赢得选票。民调结果也折射出日本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关注度不高的现状。
此次日本大选对气候变化问题关注度不高,固然受上述选民诉求因素的影响,但是,各政党为赢得选票一味顺应民意,不主动提出气候变化问题及其应对措施,不履行政治家应有的社会职责,恐怕是主要原因。
甚至还有政客在大选期间对气候变化问题发表错误言论,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据日本媒体报道,10月25日,自民党副总裁麻生太郎在北海道小樽市与自民党公认候选人一同进行街头竞选演说时称,“现在,北海道变暖和了,因为平均气温上升了2℃以上,所以北海道的大米变得美味了”,“过去,北海道的大米被称为‘麻烦的道大米’而卖不出去,现在的北海道大米非常美味。这归功于农户?还是归功于农业协会?都不是,是因为气温上升了”。进而断言,“因为平均气温上升了2℃以上,所以北海道的大米变得美味了。只写地球变暖坏的方面,但其实它也有好的一面”。
此番言论一出,立即遭到批评,相关人士也出面反驳,澄清事实。
日本农民联盟委员长大久保对于这种轻视生产者努力的言论表示谴责,认为“北海道大米在全国得到高度认可,是官、民、农团结协作的结果”。
北海道大学农业研究院的川村周三研究员从科研的角度澄清事实:“与温室效应几乎无关,品种改良、栽培技术、收割后的处理,这三点是北海道大米口感变好的关键”。据川村介绍,从1980年开始,农户、农业协会、农业试验基地以及相关研究人员就研究、试验如何改良北海道大米,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才培育出耐寒的优质北海道大米。
自民党总裁岸田文雄也赶紧出来“灭火”,在10月26日的BS富士电视台的一档节目中强调称,“大米是因为每位相关人士不断努力进行品种改良等,依靠这样的日积月累才变得美味的”,认为麻生的言论“并不恰当,我感到很抱歉”。
麻生太郎的这番话虽然不能代表绝大多数日本政治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但是,此次大选对气候变化问题关注度不高与各政党所聚焦的政策主张的诱导不无关系,各政党或应检讨本党对改变这种现状应该做些什么。
作为执政党总裁、政府首相的岸田文雄,在10月8日所作的施政演说中仅言及气候变化问题,没有提出具体的应对行动和措施。这恐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日本企业高度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并付诸行动
与政界相比,日本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则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高度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并付诸行动积极应对。日本艺术文化观光专科大学教授中山俊之撰文指出,SDGs(可持续发展目标)和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已经成为许多大企业的日常用语。他所负责的某企业干部培训研讨班,将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在内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培训课程和研讨经营战略的重要课题,要求参训人员学习讨论。
为什么与政界相比日本的企业界更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原因很简单。企业经营决策若不考虑气候变化的因素,将面临融资困难的窘境,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风险,甚至倒闭。因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成为投资者的重要投资考量要素。
据《日经新闻》10月15日报道,从2022年4月开始,主板上市公司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