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云栖大会: 自主研发面向基础拥抱未来
时间:2021-11-04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2021年是云栖大会举办的第13年,元宇宙、太空挖矿……炫目的应用、概念依旧引发关注;与之相对应的,云芯片、自研操作系统、云安全等一批面向基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突破则在水面之下“蓬勃生长”。

硬核发布“向下生长”

2021云栖大会现场,阿里巴巴旗下半导体公司“平头哥”发布自研云芯片倚天710。据介绍,该芯片性能超过业界标杆20%,能效比提升50%以上。倚天710是阿里云推进“一云多芯”策略的重要一步,也是阿里第一颗为云而生的CPU芯片,将在阿里云数据中心部署应用。

实际上,除了云芯片倚天710,2021云栖大会上,阿里方面还发布了磐久、神龙4.0、龙蜥、灵杰等多款重磅产品。

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表示,过去12年,阿里云打造出自主研发的飞天云操作系统。如今坚持自研,继续“向下生长”,从飞天到倚天,打造以云为基础的软硬件技术体系,“构建完整的技术体系,是我们在数字时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此外,“仿生鱼”在云栖大会上也颇受关注。据这项技术的研究团队负责人介绍,相关项目研究已开展了10多年,这项成果对检测水质、探测水底地形等有独特作用,此前曾分别在南、北极等水域进行测试。

记者观察到,这些底层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企业、科研机构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投入。

以阿里的龙蜥操作系统为例,这款系统前后经过10年左右时间打磨研发,目前已应用在了阿里的多项业务上,包括负载最大的“双十一”压力测试。阿里方面表示,这款服务器将会为用户场景带来40%综合性能的提升;未来阿里云计划为龙蜥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并联合100家生态合作伙伴推动龙蜥生态建设,提供至少10年技术支持。

业内人士表示,本次云栖大会发布的部分技术突破和成果,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一批企业和科研机构面向基础、深耕自研的决心。

技术突破直面安全问题

云安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面向安全的技术创新格外受到关注。

今年云栖大会上,蚂蚁集团旗下蚂蚁链宣布升级区块链架构,在新架构上推出隐私计算。隐私计算是指在保护数据本身不对外泄露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分析计算的技术集合。

通俗而言,就是能够通过计算获得最终结果,但是并不获知具体数据本身。比如,可以计算出一个公司内所有人的收入总和,但并不知道每个人具体的收入。

蚂蚁链技术总监闫莺表示,未来的行业协作中,数据隐私保护将成为底层需求,隐私计算应该直接“原生”在区块链网络平台上。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云栖大会还特别关注了云原生一体化安全。云原生是云计算领域的一个新概念。云原生表示应用程序位于云中,而不是传统的数据中心,应用程序从设计之初即考虑到云的环境,为云而设计,在云上以最佳态势运行,充分利用和发挥云平台的弹性和分布式优势。

互联网安防企业安恒信息高级副总裁郑赳表示,云安全良性生态应当是开放的,而开放应该包含技术开放、市场开放。技术开放表明,安全厂商有能力基于云原生赋能、提升安全能力;反之,太多的技术壁垒不利于生态发展。与此同时,需要市场开放,从而在大生态之下找到各自的市场定位。

寻找未来探路者

不唯资历、不唯履历、不唯论文……在2021云栖大会上,面向青年学者的“青橙奖”也是一项重要成果。

今年,“青橙奖”组委会收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五号探测器总设计师杨孟飞的推荐信,推荐一位年轻航天工程师——来自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的朱飞虎,成为10位获奖人之一。他主导研发航天器的“眼睛”,让“天问一号”度过火星着陆的“黑色9分钟”。

“作为一个航天人,一想到还有那么多遥远的星辰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探索,我们可能为人类拓展宇宙边界一点点,真是既兴奋又幸福。”朱飞虎说,他也非常高兴能获得这一奖项。

在此次获奖名单中有3位女性青年学者: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赵慧婵,研制了新型柔性光电触觉传感器和高功率人工肌肉,推动了新形态机器人本体设计方法的发展;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研究员陆盈盈,专注研究锂电池安全性,助力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兼顾的下一代锂电;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方璐,率先提出了大规模可重构光电计算理论与架构,为百亿像素光场智能成像提供了新路径。

杨孟飞说:“我很欣喜地看到,这么多优秀的年轻人,敢于在重大问题上挑大梁、当主角,担起下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中国青年科学家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希望更多的青年科研学者为实现国家关键科研突破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