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政策密集落地。
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两天后,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据报道,上述《意见》作为“1”,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发挥统领作用;《意见》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共同构成贯穿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N”则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能源保障、碳汇能力、财政金融价格政策、标准计量体系、督察考核等保障方案。一系列文件将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
一位参与制定“双碳”政策的专家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解释,上述《通知》和《意见》政策都是顶层设计文件,一个是“1+N”政策体系中的“1”,一个是“N系列”中的第一项文件。随后,在此次政策基础上,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也会相继发布。
《意见》对于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主战场的能源领域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在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并通过“十四五”时期以及2030年前、2060年前时间节点“三步走”,进而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不过,业内专家提醒到,不能“妖魔化”化石能源,应重视其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托底作用。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逐渐提高
化石能源要发挥托底作用
《意见》指出,碳达峰、碳中和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清华大学能源低碳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公开表示,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目标,走长期深度低碳转型的道路。在国内,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基本方略和主要任务,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成美丽中国。在国际上,实现巴黎协定下全球控制温升不超过2℃并努力控制在1.5℃以下的目标,为全球生态文明作出贡献,体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2020年9月,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随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
2021年10月,我国在COP15(《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高级别会议上进一步提出,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及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上述《意见》明确指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围绕“十四五”时期以及2030年前、2060年前重要时间节点,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等十方面的重点任务,主要覆盖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
其中,在能源领域,《意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2030年和2060年时间节点的重要目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而截至2020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仅达15.9%。
《意见》还明确,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优先推动风能、太阳能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开发水能。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合理利用生物质能。加快推进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安全与新能源研究室主任刘强告诉记者,该《意见》作为纲领性文件,将对促进光伏、风能、储能和氢能等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并加速推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由依靠传统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方向转变。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方向下,对国家电网而言,推进新能源消纳也是一个严峻考验。例如,如何精准预测新能源出力、提升新能源调度控制能力、预防由波动性能源引发的电力事故。在此背景下,抽水储能、化学储能、氢储能、甲醇储能等储能形式也将迎来发展,商业化前景可期。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味着我国能源结构将重塑。《意见》指出,在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的同时,要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不过,《意见》也传达出要重视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替代的节奏和风险。
具体而言,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石油消费“十五五”时期进入峰值平台期。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严控煤电装机规模,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