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州到"长轴":国际化智造名城呼之欲出
时间:2021-10-28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引世界瞩目。

当《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宁波等城市备受瞩目,有一个鲜被提及的城市默默地做了一个重大规划。

这个城市就是有着“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米字交汇”区位优势的江苏常州。“十四五”刚刚开局,她亮出了自画像: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这个中轴,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中轴,而是交通、创新、产业、生态和文旅五个定位的中轴所在。

以五个中轴为依托,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物流中心、休闲度假中心,不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示范区,凝练为常州的“532”发展战略。

“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常州,有何实力集聚高端要素打造长三角的五个中轴?

“扬长补短”:为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提供有力支撑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常州交通建设迎来历史机遇期。但要建设长三角交通中轴,常州市有优势也有短板。

常州位于长三角几何中心,处在长三角横轴和纵轴的交汇点上,具有“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米字交汇”的区位优势。

东西方向,常州位于沪宁走廊并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南北向处于江苏省中轴区位,并且避开太湖的天然阻隔,充分具备争取战略资源、构建南北向通道的优势条件,具有打造长三角交通中轴的基础与潜力。

在交通运输设施齐备方面,常州公铁水空一应俱全,综合交通体系已经形成。目前已建成“四横一纵”铁路网络,四横为京沪高铁、沪宁城际、京沪铁路和宁杭高铁,一纵为新长铁路。常州国际机场为4E级军民合用运输机场,机场旅客年吞吐量在2019年就突破400万人次。

有优势也有短板。常州市地理位置上虽然作为沪宁通道的中间点,但受到上海南京两极的辐射挤压,经济腹地范围较小,自身集聚和辐射作用有限,在区域中陷入了是“中”不是“心”的中位困局。随着以上海为中心的产业梯度转移,临近上海的经济发达城市增长加速,常州市与其差距进一步拉大。

此外,欠缺区域南北向通道是常州存在的最大短板。从1999年江阴长江大桥建成通车,长江两岸苏州、无锡、镇江、南通、泰州、扬州等城市陆续在其境内建成了跨江大桥,唯有常州尚需借道跨江,南北天堑尚未突破。虽然常泰大桥已经开工建设,但尤为紧迫的是要争取纵贯南北的国家级铁路干线。

如何进一步提升常州市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以增强辐射能力、拓展经济腹地,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常州制定了补纵向通道短板、强横向通道长板的交通建设策略。

在加快补纵向通道短板上,加快推动镇宣铁路、常泰铁路、盐宜铁路三条高速铁路和丹金杭高速公路、靖澄常宜高速公路等大通道开工建设。常泰铁路已正式纳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并明确为“十四五”期间实施项目。该铁路自北沿江铁路泰州南站引出,经常泰大桥过江,后沿江宜高速通道往南,在西太湖地区设置常州南枢纽,向南与盐宜铁路并轨,往宜兴、杭州方向。常泰铁路建成后将成为长三角中轴的重要高铁通道,向北对接山东半岛及京津冀经济圈,向南对接杭州都市圈及海西经济圈。

同时,有序推进常泰大桥、溧宁高速等在建工程加快建成通车。常泰大桥是一座集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干线铁路“三位一体”的跨江大桥,已于2019年1月开工建设,计划2024年建成通车。常泰高速公路也已于2021年3月份开工。

不断做强横向通道长板是打造交通中轴的重要举措。常州市正在加快推进苏锡常城际、312国道东段快速化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苏锡常城际铁路定位为城市群城际铁路,是区域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将有效支撑常州市城市空间拓展。

加速推进南沿江铁路建成通车是发挥优势的另一抓手。自2019年9月南沿江城际铁路全面开工以来,常州段累计完成投资128亿元,占总投资的64%。南沿江铁路建成后,金坛和武进将迈入高铁时代,这将进一步加强常州与沿江城市联系,形成通往上海浦东地区的高铁通道。

未来五年,常州将在交通方面投资2000亿元以上,实现3小时通达全国重要城市、2小时通行全省、1小时畅行都市圈的梦想,为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贡献有力支撑点。

打造五位一体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常州早已发力奠定其创新中轴枢纽地位,目前已拥有了一大批一流创新企业。

总部设在常州金坛区的中航锂电是目前江苏省唯一集研发、智能制造为一体的动力电池制造企业,注册资本128亿元,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装备电源等领域。该企业2020年获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独角兽企业。中航锂电在行业排名、市场份额、产品力、客户忠诚度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都进入了头部企业。数据显示,中航锂电2021年1-5月装机量2.92GWh,中国品牌前三,市场份额达7.1%,同比增长595%,在动力电池头部企业中增速第一,后发优势明显。

常州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97家;独角兽(含潜在)企业15家、瞪羚企业157家。拥有18家全国单项冠军企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