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作为国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矛盾的基础支撑。作为我国科技创新高地,长三角地区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科技部发布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长三角地区合作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篇数达到2.5万篇。同时,2025年,长三角要形成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共同体。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共同体。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引领者、国际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世界科技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的战略支柱。
背靠上海的苏州,“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另外,苏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八个聚焦任务首当其冲的,就是聚焦科技创新,奋力激发内生增长动力。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进入到实质性操作阶段,作为苏州北部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苏州相城又有哪些布局?
科技创新先导区
长三角最重要的一个使命,就是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而相城,则瞄准了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先导区。
在6月举行的2021浦江创新论坛全体大会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下称“国创中心”)揭牌。
据上海市科委介绍,在总体定位上,国创中心立足于国家重大区域创新战略需求,定位于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为核心使命,开展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和开放合作,力争突破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瓶颈,产出一批重大技术成果,推动长三角若干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为长三角区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强劲增长极提供坚实的创新支撑。
科技部、财政部于2020年3月出台的《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提升区域整体发展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提供综合性、引领性支撑。根据科技部的意见要求,明确由上海市牵头,协同苏浙皖三省共同组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推动长三角区域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未来产业高地。2020年10月,科技部正式批复同意成立长三角创新中心。
国创中心今年计划试点运行3个不同体量的创新综合体,其中之一就在苏州相城。
据介绍,位于苏州相城的这个创新综合体,“脱胎”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创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长三角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探索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制度体系、路径模式及一体化发展机制,营造促进科创一体化的良好生态。”国创中心负责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表示。
设立在相城,也和其区域位置以及产业协同息息相关。
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发布的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报告(2020),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的科技创新驱动力呈现出四个等级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为领军城市;第二层次有南京、杭州、苏州、合肥4个城市,为核心城市;第三层次有芜湖、无锡、宁波、常州、南通、扬州、镇江7个城市,为重点城市;第四层次共有15个城市。
报告称,第二层次城市得益于省会城市的优势以及紧邻上海的大都市圈优势,是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发展的中流砥柱,并对周边城市具有中心辐射作用。
相城作为苏州北部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围绕苏州北站超前布局打造的苏州高铁新城,也带动了该区域在空间和经济上的重组。
位于相城区的高铁苏州北站,是距离上海虹桥最近的地级市高铁站。京沪高铁与即将开工建设的通苏嘉甬高铁在此交会形成“黄金十字”,该站也已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推进建设的两个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对于打造长三角核心高铁枢纽体系有着重要作用。作为国家高铁“八纵八横”大动脉京沪线和通苏嘉甬的十字交汇处,苏州北站未来还有多条城际线都在这里交汇。
根据此前发布的《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铁路发展的意见》,确立了高铁苏州北站的核心枢纽地位。新的高铁苏州北站建成后,设计13台30线,将成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重要的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苏州北站更重要的意义,是未来将与上海虹桥枢纽共同打造成为国家级高铁复合枢纽,进一步促进沪苏协同,缓解上海虹桥枢纽的压力。
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也为科技和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基础。
例如,目前在位于苏州相城的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启动区内,已进驻了长三角量子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微纳自动化所、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研发企业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
除了聚焦研发之外,相城还在加快研发和产业落地的衔接。相城的目标,是到2025年,以研发为主的数字经济企业总数将突破1万家、产值超4000亿元,加快形成智能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先进材料等一批产值超500亿的产业集群,并争创国家级数字金融产业集聚区和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
该研究院将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助力苏州开展高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