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馆自从7月正式开馆以来,已经成为上海重要的参访目的地。时至今日,几乎每天的预约参观门票都能售罄,节假日更是一票难求。
黑洞拿铁、地球棒棒糖、璀璨星球蛋糕,天文馆咖啡厅和纪念品商店的诸多衍生品已成了网红产品,吸引着人们前往打卡拍照。此外,上海天文馆的展陈也是颇费心思,设计者将星辰大海装在封闭的展厅中,观众可以沉浸其中,触摸体验,并对宇宙科学产生更多好奇心。第一财经在现场看到,很多父母会和孩子一起学习和讨论相对论、弦理论等高深的知识。
事实上,天文馆本身的建筑形态,同样蕴含着很多天文学的奥秘。例如整座天文馆及其三大主体元素——圆洞天窗、倒转穹顶和天象厅球体,共同诠释着物理学中经典的“三体问题”。
对于参观者而言,首先吸引他们注意的通常是位于天文馆主入口处的圆洞天窗。整个圆洞天窗好似一个日晷,无时无刻都在捕捉光影,记录时间。当光斑与地面的圆形标志完美重合,就宣告着夏至日正午时分的到来。
球幕影院所在的天象厅球体是另一个让人惊艳的设计,其球体建筑有一半悬浮于地面之上。当游客环绕建筑行走,球体将逐渐进入视野,仿佛一颗逐渐靠近的星球,置身于球体下方时,游客还会体验到失重的感觉。
从大厅720度螺旋形坡道登顶,天文馆中庭顶部的倒转穹顶是建筑师为参观之旅设计的高潮部分,这里“屏蔽”了城市的喧嚣和周围的一切,游客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包罗万象的天空上,享受与宇宙的真实邂逅,并为天文馆体验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
“我们始终在思考,如何打造一座能让观众更近距离了解宇宙的建筑——而这不仅限于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甚至是让观众和星星直接互动,无论他们的年龄与教育背景如何,只要简单地观察建筑和阳光的互动关系,就能理解天文原理的要义。”
上海天文馆的主设计师、Ennead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合伙人托马斯·黄(ThomasWong)日前接受了第一财经的采访,并分享了建筑设计中的奥妙和巧思。
在他看来,上海天文馆所在的临港新城距离上海市中心商业区有一段距离,受到城市光污染较少,非常适合进行天文观测,对于游客来说,前往上海天文馆的跋涉,也将是一段值得回味的旅程。他也特别透露,天象厅与滴水湖的比例,就像是地球与太阳的直径,“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巧合,仿佛项目落户此地是命中注定一样。”
因为太空没有直角,所以天文馆也没有直角
第一财经:上海天文馆的造型独特,其设计概念是来自天文学的三体问题。能否简单介绍三体问题,并解释天文馆整体造型与之的对应关系?
托马斯·黄:我对天体物理学的理解非常有限,不过,在我看来,三体问题是一个经典的物理问题,它侧重于从数学的角度来预测三个独立天体在相互之间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轨道路径。这当中涉及相当复杂的计算过程,即使借助于计算分析,也很难对其进行建模。
上海天文馆的一个设计核心就是体现动态轨道运动概念,将建筑与这一宇宙最基本的现象联系起来。我们在设计上,通过使用各种弧形和复合曲线,来体现这一动态的运动轨迹。同时,围绕博物馆的三个中心“特征”,塑造出建筑的整体外形,营造出不同元素之间相互施力和彼此吸引的感觉。
第一财经:建筑主体周边有一些环形、旋涡状的设计,是否也是整体设计概念的一部分,它们分别又有什么实际用途吗?
托马斯·黄:是的,我们在制定正式建筑概念的同时,还制定了同样重要的其他建筑元素,它们与游览顺序和参观动线相对应,用以表达轨道运动的概念。因为太空没有直角,所以天文馆的设计也没有直角。
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用设计语言来表达空间感、创造体验,让人们意识到轨道运动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意义:地球的日常自转及其围绕恒星的公转。
第一财经:球幕影院会给人带来球体悬浮、自己失重的感觉。能否分享一下这种独特设计所运用到的技术或者原理?
托马斯·黄:该设计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给建筑施加一些“魔法”效果,从视觉上再现太空中的失重状态。实际上,我们实现这一景观的方式非常简单。我们设计了一个跨度非常大的混凝土穹顶,并且在穹顶的顶部预留了一个特别大的圆洞,然后将天象厅球体置于圆洞中,整个球体(与穹顶)间仅有6个支撑点。球体周围由日光穿过缝隙从而形成环形光影,让人产生混凝土穹顶并没有没有接触或支撑球体的错觉。
第一财经:从历史文脉角度,上海天文馆的设计是如何联系起中国的天文研究的丰厚积淀,以及其关于星辰大海的雄心的?
托马斯·黄:我们希望在设计上彰显中国悠久的天文学传统,这些传统经过数百年的天文学知识和文化沉淀,不断丰富。上海天文馆的落成本身也说明了天文学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体现中国未来太空探索的雄心壮志。在上海天文馆,不但可以纪念过往,畅想未来,也能激励下一代去更多地了解宇宙的奥妙真理。
天文馆落户临港新城,仿佛就是命中注定
第一财经:在参观天文馆的展陈、展项时,其内部空间给我们带来很多新奇独特的体验。在做建筑设计时,是否与展览设计方面进行了充分沟通与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