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进行时
时间:2021-10-19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今年6月,地处川滇交界的全球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迎来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作为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白鹤滩水电站完全投产后,将与三峡、葛洲坝以及金沙江乌东德、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一起,构成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

“在白鹤滩项目中,哈电集团攻克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多项世界性技术壁垒。”哈电集团总经理助理刘清勇日前在黑龙江举行的2021中国企业家太阳岛年会上说。

产业结构偏重、民营经济偏弱、创新人才偏少,承受多重压力的东北迎来“十四五”开局之年。记者采访了2021中国企业家太阳岛年会的与会者,以及部分政企学界各方人士,就东北振兴这一备受关注的重大考题寻求新答案。

更新、更绿、更智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宣布通过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受访者认为,“更新”“更绿”“更智”,正成为新时期东北振兴的关键词。

——创新的势头正劲。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说,东北三省高校数量多,集聚着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一批知名高校,应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富集的优势加快创新驱动。雪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轶骞说,东北企业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培养一批产业领航者。

今年前8月,中国一汽集团销售整车238.5万辆,同比增长5.2%,实现了“十四五”顺利开局。一汽集团总会计师全华强在太阳岛年会上介绍,企业拥有超过4000人的研发团队,目前正全力攻坚一批“卡脖子”技术。预计到2025年,红旗品牌将推出20款全新产品。

一系列数据显示,目前东北三省瞄准创新驱动蓄力冲锋。上半年,辽宁、吉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1.6%、43.5%,黑龙江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1.3%。黑龙江正深入实施“新一轮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力争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0家以上,加快形成新动能。

——绿色潜能加快释放。“就在不久前,光大银行黑龙江分行与黑龙江森工碳资产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签约了一个碳中和项目。”中国光大银行党委委员、董事会秘书李嘉焱在太阳岛年会的论坛上开门见山。

在东北,绿色发展的着力点正在从改善生态环境向生产生活的全面绿色转型。作为农业大省和林业大省,黑龙江深入发掘资源禀赋,提出在“十四五”期间,要建成生态文明示范省,并推动绿色环保产业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

“截至上半年,农业银行绿色信贷规模已经达到1.54万亿元,折合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碳当量8700万吨。”中国农业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崔勇说,今年7月,农业银行专门成立绿色金融研究院,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开展绿色金融理论研究和产品设计。“毫无疑问,东北地区将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崔勇说。

——“数智化”赋能“新大脑”。哈尔滨安宇迪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拥有黑龙江省认定的数字化(智能)示范车间,生产飞机关键零部件。8000平方米的车间里,30余台数控机床按电脑设计的程序自行工作,现场只有极少数工人巡检设备。

安宇迪是近年来东北大力发展“数智化”的缩影。制造能力是东北最大的存量优势之一,东北培育新动能的同时,更要对存量优势深入挖掘利用。黑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浩进说,数字化、智能化是东北振兴的一个巨大变量,要把东北较强的工业基础转化为竞争优势,打造“数智化”的制造业“新大脑”是关键突破口。

当前,“数智化”正成为东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头戏。2019年黑龙江印发《数字龙江发展规划2019-2025》,提出2025年初步建成“数字龙江”。2020年辽宁发布《数字辽宁发展规划(1.0版)》,目标是2025年数字经济占辽宁GDP比重达45%。

新老挑战交织并存

受访者普遍认为,随着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东北产业结构偏重带来的“碳达峰、碳中和”转型压力,民营经济偏弱造成的振兴原动力衰减、创新人才偏少导致的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是“十四五”开局阶段东北面临的重要挑战。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双碳”新考验。数据显示,1978年东北经济总量占全国14%,2020年这一数值降至5%。东北各地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探索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但相比国内很多地区,以高耗能、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承压相对更重。

“我们过去的产品优势、研发优势都在煤电领域,但现在这些优势都将减弱甚至很快就不存在了。”东北一家大型央企的负责人说,转型后,新产品、品牌知名度等都将面对一个市场重新接纳的过程,这是他们真正的压力所在。

部分政企人士反映,当下应警惕一些“碳达峰、碳中和”的“急功近利”现象。现在有个不好的倾向,即追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问实际、搞“运动式降碳”。有的地方现在就完全禁止再上煤电项目,有的金融机构对非绿产业骤然抽贷断贷。中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要给传统企业转型的时间,但有的地方却搞成“百米冲刺”。还有地方干部担心,东北部分地区刚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仍需承接东部转移的劳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