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 江阴高新区蓄势再攀高
时间:2021-10-19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从市级开发区到省级经开区、从省级经开区到国家高新区、从国家高新区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江阴高新区在改革创新中实现了“三连跳”。尤其是自2011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以来,江阴高新区更是跑出了发展的加速度——区内生产总值由305.9亿元增加到1185.1亿元,增长近三倍。

期间,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拔节生长,初步形成以特钢新材料及制品为特色,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智能装备为支撑,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为战略的“1+3+1”先进制造业集群。

日趋澎湃的新动能成为江阴高新区向更高目标发展迈进的底气。如今,站在新起点上,江阴高新区将紧扣国家的战略定位,以“高水平”“新技术”为要义,以高效益创新赋能,以重特大项目为突破,描绘着新的发展蓝图。

科技创新驱动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在江阴高新区,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法尔胜)是一家以从事金属制品为主的企业。多年来,法尔胜成为全球重要的精细钢丝绳研发和生产基地,实现从麻绳到钢绳再到“光绳”的“三级跳”,拥有稳居全球前列的输送带用钢丝绳、桥梁缆索、预应力钢绞线生产能力,10余个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首位。

至2021年8月,法尔胜累计参与全球1068座大桥建设,包括港珠澳大桥、苏通大桥、土耳其伊兹米特大桥等,还成功组建了“国家金属线材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作为江阴的本土企业,法尔胜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当地“肥沃的土壤”。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江告诉记者,江阴高新区不仅从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前瞻技术研究,还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联合东北大学建设江阴金属材料创新研究院,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引入“揭榜挂帅”机制,通过政府平台帮助企业找到解决需求的方案,在此基础上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更多的企业也以创新为导向激活增长原动力。长电科技成为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制造和技术服务提供商,天江药业在国内中药配方颗粒细分领域占据龙头地位,贝卡尔特成为全球重要的钢丝变形和镀膜技术领域领军企业……这些都是江阴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真实写照。

一组组数据印证着江阴高新区创新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的态势。

——创新企业快速成长。10年来,高新技术企业从99家增长至290家,发明专利从338件增长至1096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从48.6%增长至74%,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从2.3%增长至5.5%,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八家增长至41家,科创潜力持续激发。

——创新平台不断涌现。10年来,先后建立国家级研发机构六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三家、国家级众创空间三家、国家工程实验室一家以及新型研发机构五家。

——创新人才加速聚集。截至2020年底,全区人才总量4.2万人,各类高层次人才5000余人,其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26名、省“双创计划”人才46名、无锡“太湖人才计划”人才61名,拥有省“双创”团队六支,院士工作站19家。

优势要素的集聚使得江阴高新区综合实力稳步上升。从主要经济指标看,10年来,江阴高新区生产总值由305.9亿元增加到1185.1亿元、增长2.9倍,财政科技投入由1.8亿元增长到7.9亿元、增长3.4倍,企业销售额从1888亿元增加到4462亿元、增长1.4倍。

蓄势再攀高发展动能日趋澎湃

这些积极因素还在加速转化为江阴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近年来,伴随江阴高新区发展,实现快速成长壮大的还有规模企业队伍。目前,江阴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以特钢新材料及制品为特色,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智能装备为支撑,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为战略的“1+3+1”先进制造业体系,奠定了该区谋求更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

另外,开放发展也在为江阴高新区建设积蓄后劲。脱胎于经济开发区的江阴高新区,如何更好地发挥开放发展优势,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全区瞄准产业规划,通过引高育新和外资突破,推进重大项目快落地、未来产业快破题。”江阴市委副书记、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兴华说。

江阴高新区瞄准欧美智能装备产业园、韩国锂电池核心零部件、日本谷田铝塑膜等一批技术水平高、关联度强、辐射面广的重大外资项目,加大引进力度。今年已有总投资13.65亿美元的10个重点重大外资项目签约落户高新区。

回顾过去10年,江阴高新区累计到位注册外资35.9亿美元,占江阴市完成情况的38%;2017年以来,吸收外资连续多年高位运行,每年到位注册外资超5亿美元,占据江阴全市半壁江山,在江苏省各开放园区中也名列前茅。新增协议注册外资超3000万美元的重大项目超20个。

内外资一同成长,为江阴高新区更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一系列政策红利还将深度释放,推动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江阴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涵杰表示,下一步,江阴高新区不仅将围绕“1+3+1”先进制造业体系,全力以赴在重特大项目招引上抢先突围,也将在高效益创新赋能上争先突围,建成金属材料、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现代中药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打造生物医药创新港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