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个人静态收款条码原则上禁止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
时间:2021-10-13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10月13日,为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维护支付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央行发布《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分别在支付受理端、特约商户、收单,以及监督管理四个方面作出了要求,涉及银行卡受理端、条码支付受理终端、个人收款条码、收单机构、清算机构等多个维度。

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也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人民银行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通知》,目的是有效提升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风险管理水平,有力斩断跨境赌博等犯罪“资金链”,保障社会公众利益。

对银行卡受理终端有哪些管理要求?

《通知》围绕银行卡受理终端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收单机构建立终端序列号与收单机构代码、特约商户编码、特约商户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特约商户收单结算账户、银行卡受理终端布放地理位置等五要素关联对应关系,并确保该关联对应关系在支付全流程的一致性和不可篡改性。

围绕上述要求,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要立足支付市场主体不同职责,建立多层次规范机制,形成各司其职、多方共治的管理体系。一方面,秉承“谁的终端谁负责”,压实收单机构关于收单业务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秉承“谁的网络谁负责”,压实清算机构关于本网络秩序的维护责任。

该负责人进一步强调,清算机构应组织成员机构对本网络入网终端进行全面梳理、评估,对不符合通知要求的终端按照风险评级限期清退或升级改造。同时,建立入网银行卡受理终端注册管理平台,会同成员收单机构在终端入网、变更、监测、退出等环节,对终端序列号与五要素关联对应关系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一旦监测发现相关要素与原绑定关系不一致的,清算机构、收单机构应采取风险核查与处置措施,有效防范“移机”“套码”等风险。

对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提出了哪些管理要求?

结合条码支付受理终端与传统银行卡受理终端的异同点,《通知》对特约商户的条码支付受理终端实施分类管理。

对于与传统银行卡受理终端类似,可采集主要支付信息、参与发起支付指令的条码支付受理终端,如卡码复合智能终端等,执行与银行卡受理终端同等的监管要求。对于仅具备条码读取或展示功能、不参与发起支付指令的条码支付辅助受理终端,如扫码枪或盒子、显码设备、静态码牌等,考虑条码支付的普惠性,要求通过建立商户与收单核心要素对应关联关系、加强监测手段等方式强化风险防控。

此外,对于不具备定位功能的条码支付辅助受理终端,要求通过付款人的交易位置或其他关于移动终端实际位置的推算方式进行终端交易位置监测,防范终端滥用风险。

如何规范个人收款条码?

近年来,个人收款条码得到广泛运用,有效满足了社会公众的个性化、多样化支付需求,提高了小微经济、地摊经济的资金收付效率。但与此同时,个人收款条码也存在一些风险隐患。

“例如,部分机构使用个人收款条码转账业务办理大量生产经营、生活消费交易,既混淆了交易性质,导致交易信息失真,影响风险监测效果,也不利于借助支付服务为经营活动赋能增值。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跑分平台’,以高额收益为饵吸引大量人员使用个人静态收款条码与赌客‘点对点’线上远程转移赌资,将赌资分拆隐藏于众多正常交易场景,扰乱了条码支付业务正常秩序,影响了涉赌‘资金链’追溯机制的实效。”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举例表示。

为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更好发挥收款条码的普惠性、便利性,《通知》提出了四点针对性要求。一是对具有明显经营特征的个人收款条码用户参照特约商户管理,要求为此类个人用户提供商户收款条码,提升对个人经营者的收单服务质量。二是要求个人静态收款条码原则上禁止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确有必要的实行白名单管理,以防止个人静态收款条码被出售、出租、出借用于搭建赌博活动线上充值通道。三是对通过截屏、下载等方式保存的个人动态收款条码参照执行个人静态收款条码有关要求,以防止不法分子借助个人动态收款条码规避政策要求。四是要求审慎确定个人静态收款条码白名单准入条件与规模、个人静态收款条码的有效期、使用次数和交易限额,防范白名单滥用风险。

对特约商户管理提出了哪些要求?

特约商户实名制是收单业务的基础性制度,是确保交易真实性、维护收单市场秩序、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保障。

《通知》秉承“谁的商户谁负责”,收单机构应加强对特约商户经营活动合法性、申请收单服务真实意愿的实质性审核,落实对特约商户的持续性管理义务,并进一步明确了商户身份审核方式:对于具有固定经营场所的实体特约商户,要求收单机构应现场核实商户身份;对于网络特约商户、无固定经营场所实体特约商户,要求收单机构原则上通过人工或智能客服同步视频等方式核实商户身份。

同时,《通知》立足“谁的网络谁负责”,要求清算机构建立入网特约商户信息平台,并遵循最小必要原则采集特约商户核心入网信息,对成员机构接入本网络的特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