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的冰鲜牡蛎、肥牛肉、西澳金枪鱼,南美洲厄瓜多尔的白虾、罗非鱼、鲽鱼,非洲的大龙虾、螃蟹,东南亚的巴沙鱼柳,印度的带鱼等海产食物……
从大洋洲、欧洲、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运往上海港的鱼类、虾类、贝类冰鲜美味产品,从广西、青岛、新疆等口岸中转而来的东盟国家的冷冻海鲜,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快速进入中原腹地河南现代交通物流枢纽郑州,由专注进口冷链食品精准对接的河南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凭借优越的地理优势和包容开放的姿态,把它们导入冷链物流干线运输到城市末端,一一配送到消费者餐桌上。
据河南省政府有关部门介绍,河南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年商品交易量400余万吨,年交易额1000多亿元,商品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集畜禽肉类食品、海鲜类食品和速冻食品于一体的集散地及冷链仓储物流批发中心。
河南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积极构建冷链物流新业态,打造冷链物流新生态。这个在中西部崛起的冷链物流港优质服务网络体系,解决了多年来进口冰鲜水产品需求量激增,受进口来源渠道狭窄、流通环节多、耗费时间长等因素导致的冰鲜水产品保质保鲜困难等难题,使海鲜食品价格居高不下的困境得以缓解。
近年来,河南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瞄准我国冷链物流产业迅速发展的契机,逐步突破国际物流发展瓶颈,为加快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初步形成冷链物流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的深度耦合,率先完成冷链物流优质“生活方式服务者”的角色转型。物流港探索“全球—郑州—全国”的冷链物流现代进行式,在中西部冷链物流体系上“起高峰”“筑高原”,蹚出了贯通发展的新路子,其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构筑冷链食品安全屏障
建立现代化集中监管仓
金秋十月,记者来到河南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发现这里没有零散经营、各自为战的散乱现象,映入眼帘的是一派智慧化冷链物流港图景。
在现代化的监管仓中央控制室里,只见工作人员远程指挥,轻点鼠标,智能化机械车就能把30多个进口集装箱里的冰鲜水产品从货车上移入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快速进行进口冷链食品集中检验、集中消毒、集中存储、集中赋码,电脑屏幕显示出完整的数字管理闭环可追溯控制态势,为进口冷链食品筑牢百姓餐桌安全屏障。
“坚决把住冷链各个关口,保障冷链食品供应不短路、不跳闸。”河南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董事长邱新航对记者说,为减少进口食品输入风险,贯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略,借鉴其他城市监管经验,按照郑州市及惠济区工作专班要求,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股份有限公司在二期建设了郑州市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累计投资5000万元,仅用时20多天就完成了监管总仓建设及设备调试安装工作,并已投入运营。
据郑州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专管人员王红军介绍,监管总仓建成分两栋,一栋四层、一栋一层共计约两万平方米,可储存3万吨冻品,停靠近百台冷链车辆,地坪硬化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其中,冷链管理区、封闭区共计1780平方米,配套60个房间;配备防疫物资防化服10万套、口罩10万个、手套10万个、酒精一吨、消毒液一吨;配备30台自动化消杀设备,两台清扫、喷洒车辆。
监管总仓实行全封闭化管理,设立待检区、消毒区、核酸检测区、装卸货区、休息区,实现分区隔离、相对独立,配备近200名装卸工,50余名工作和管理人员,努力实现闭环管理零缺陷、病毒消杀零死角、核酸检测零遗漏、高危食品零失控、从业人员零感染的“五个零”防控目标,做到集中检测、集中消杀、集中存储、集中赋码“四个集中”,从源头上杜绝防控漏洞,积极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排查、早隔离、早治疗“五个早”措施。
监管仓的运营管理由惠济区政府工作专班和企业工作专班联合运营。区工作专班负责监管仓的总体监管、出入仓进口食品及车辆审批工作;企业专班负责具体运营事务,下设客户服务中心和装卸、检测、消毒、赋码、库管、监管、保卫、消防安全等部门。
在河南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执行董事长李军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他们研发的进口冷链食品监管“神器”——郑冷链,只要手握“郑冷链”,就可做到“赋码到产品、扫码到环节”,能显示各类冷链食品的详细数据,形成进口冷链食品数字化安全管理闭环体系,有效推进进口冷链食品监管智能化。
为确保进口冷链食品安全,河南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还与阿里巴巴合作组建了郑冷链专项小组,对所有进口冷链食品做到“车内壁”“产品外保装”“产品内保装”“产品本身”四重核算检测才可入库,出库时每一件货物都要经过二次消毒和粘贴郑冷链码才可出库装车。
5月22日,河南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迎来联防联控驻点工作组对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的“大考”。
联防联控驻点工作组一行在监管仓指挥中心通过监控视频查看卸货消杀、采样监测、静置覆膜等多个环节的运转,并对“人物同防”等确保进口冷链食品安全的一系列做法给予了肯定。
推进物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