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底色
在外的江西游子,时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朋友们介绍起自己的家乡,滔滔不绝,眉飞色舞,轮到我们,常常不知从何说起。说来说去也还是八一起义、井冈山、庐山,再加个瓦罐汤。
“像个阔过的老地主儿,不时擦亮过气的旧牌匾”。
在历史课本中,江西是红色的,南昌起义、井冈山、苏维埃,革命老区是江西的底色。
在旅游宣传片中,江西是绿色的,庐山、三清山、鄱阳湖、婺源,四处生机盎然,是长三角、闽东南、珠三角的后花园。
在许多外省人眼中,江西是灰色的。这些年网上流行各种“环江西概念”,环江西3万亿经济圈、环江西自贸区、环江西高铁圈、环江西高校圈……引发强烈共鸣,缺乏存在感的“阿卡林省”,成了江西代称。
省会南昌也成了“阿卡林市”。在主流城市排行榜中,多在三四十名,作为一个6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中规中矩。回首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依托“京九铁路上唯一省会城市”、“三个后花园”的定位,南昌本有机会崛起。当长沙、合肥等周边城市成为网红、风生水起,南昌却渐渐失去存在感。
产业发展上,省、市各级政府曾重点打造的汽车、光学、VR、中药等产业,都没能走出多远。数起来,今天依然有行业主导力的企业,也无非是江西铜业、赣锋锂业这样的自然资源型企业,和正邦集团这样的饲料企业,也不尽如人意。
乃至江西人的口碑,也不好不坏,一声“老表”,一句“一会读书,二会养猪”,透露出老实质朴能吃苦,但缺乏闯劲、创造力,干不成大事的意味。
话说多年前,笔者以前从事广告行业,一位湖南籍同事就总结说,在广东、上海等广告业发达地区,湖南人、江西人往往就是好搭档,但“湖南人干策划,江西人干设计”——湖南人动脑、出想法,江西人在电脑前抠图、熬夜干体力活。
我听了哈哈大笑,总结得挺对。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只是放眼“今朝”,比拼工业、科技、大城市,江西崛起的办法真不多。
江西老表,还能逆袭吗?
《可爱的中国》,可爱的江西
江西四周,集中着中国最富裕的一些地区。江西老表猛一抬头,发现自己已然成了“富人堆里唯一的穷人”。
不光没有朋友,还爹不疼娘不爱。数据显示,在周边省市以及中部地区,江西是央企投资最少的省份。譬如“环江西高校圈”的形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西自己还在起步,但为了支援其他省份,毅然发扬革命般的同志友谊。
如曾是财政部直属五大财经院校的江西财经大学,为了支持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建设发展,抽调了众多老师。后来,名师不见回流,反而持续流出。学校也由财政部直属调整为江西省与财政部省部“共建”。
曾经航空部直属六大航空院校之一的南昌航空大学,“华东”开头的华东交通大学,曾经的中国一流名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南方冶金学院)等,和他们曾经的地位相比,都是江河日下。此消彼长,“环江西高校圈”成为必然。
这就像江西人交朋友,明明自己不富裕,还要往外送,明明自己有困难,又执拗着不肯开口求助。颇有些迂腐的可爱。
哭穷显然不是江西人的性格。作为“富人堆里的穷人”,怎么混?比财产、比资源,都不太明智。跟在富裕同学屁股后头捡漏,也永远只是小跟班,没有出息。
什么样的穷人才有前途?人穷志不穷。
这恰巧就是江西的底色!
江西人方志敏,在他的《可爱的中国》中,用沉重的反思、不屈、乐观的精神,期望着一个明媚、平等、可爱的未来中国。今天,社会已较为富裕、平等、明媚,但要说可爱,好像差那么点意思。
当富裕的同学需要产业转移,当“富人”历经纷纷扰扰想过几天清静日子,当先富需要带动后富,“可爱”,就成了现代市场经济的稀缺品质。
回顾上文江西的底色,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是可爱的,无论在何种时代都需要弘扬,今天尤甚;
江西的生态环境是可爱的,相对落后的工业,却保存了生态后发优势,在“富人圈”三五个小时的高铁或自驾行程中,绿水青山当然就是金山银山;
江西的文化是可爱的,从唐诗宋词里的庐山、滕王阁,到传承千年不断的景德镇,到井冈山的青春岁月,看起来虽然有些传统,但底蕴深厚,老少咸宜,煞是可爱;
江西人也是可爱的,“老表”听着或许有些落后、不够精明,但换一种眼光,也是当下城市文明、工业文明日益缺少的品质。在外务工的江西人,吃苦耐劳,忠诚度较高,还不多事,都有口皆碑。
江西人的性格,也许不易诞生商业巨头、资本巨鳄、科技大佬,但内敛、勤劳、认真、踏实的品格,散发着时代呼唤的工匠精神气质,尤其适合高精尖制造。远到景德镇瓷器,近到对精细度要求极高的航空、光学,江西应当明晰自己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找准、培育自己的产业,在资本、高科技、概念满天飞的“富人堆”里走德国制造、日本匠人路线。
放眼全国,从生态到人文,从江西学子、游子,到训练有素、踏实肯干的产业工人,要论“可爱”,非江西莫属。江西老表,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个金字招牌。
与其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