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明珠"塞罕坝二次创业再出发
时间:2021-10-12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近60年来,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今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林场调研时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永远牢记使命创造出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的人间奇迹

塞罕坝林场地处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清代著名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全称“塞堪达巴罕色钦”,意为“美丽的山岭水源之地”。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公元1681年,康熙在此设立了“木兰围场”。塞罕坝是“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史料记载,清末国势衰微,内忧外患,为弥补国库空虚,“木兰围场”被开围放垦,树木被砍伐殆尽,加之山火不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昔日的“美丽高岭”变成了林木稀疏、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当时的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

1962年2月14日,林业部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并配备了一支高规格、精干的创业队伍:由承德专署农业局局长王尚海任党委书记、承德专署林业局局长刘文仕任场长、丰宁县副县长王福明任副场长、林业部工程师张启恩任技术副场长。随后,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奔赴塞罕坝,与当地林场的242名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了369人的创业队伍,他们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开始了战天斗地的拓荒之路。

初来乍到,这些热血青年就被寒冷沙荒、杳无人烟的严酷现实当头泼了一瓢冷水。塞罕坝最低气温零下43.3℃,年平均温度零下1.3℃。林场第一批建设者赵振宇回忆说:“当时到处是沙地和光山秃岭,风卷着沙粒雪粒遮天盖日,打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

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白手起家的第一批建设者住马棚、搭窝棚、挖地窨。一个窝铺住进20人,没有门板,就用草苫子代替,夜里睡觉都戴着皮帽子。早上起来,屋内到处是冰霜,褥子冻结在炕上。吃着全麸黑莜面,就着咸菜,喝着雪水,盐水泡黄豆就算是美味了。

生存条件极端恶劣,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经验更是几乎为零。1962、1963年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一次又一次造林失败,动摇了人们的信心,塞罕坝造林事业处在生死存亡边缘。关键时刻,时任林场党委书记王尚海等四位林场领导破釜沉舟,分别把家从北京、承德、围场县城搬到塞罕坝,很快稳定了军心。

1964年春天,塞罕坝开展了提振士气的“马蹄坑大会战”。气温很低,浑身的泥浆冻成冰甲,走起路来咣咣直响,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终于造林516亩,成活率达到90%以上。塞罕坝的造林事业从此开足马力,也由每年春季造林发展到春秋两季造林,多时每天造林超过2000亩,最多时一年造林达到8万亩。

王尚海在塞罕坝干了13年,在任期间林场完成造林54万亩。1989年,68岁的王尚海病逝。遵从遗愿,他的骨灰撒在马蹄坑大会战的土地上!伴他长眠的那片落叶松林,如今叫“尚海纪念林”。这里,也是百万亩林海起源地。

在王尚海的身后,是塞罕坝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的群像。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说,一场接一场的会战,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坚定了塞罕坝人创业决心。

然而,创业之路总是充满坎坷和险阻。1977年10月,历史罕见的“雨淞”灾害袭来,一棵3米高的落叶松挂冰量达250公斤,塞罕坝林场受灾面积达57万亩,20万亩树木被压折、劈裂,十多年来用心血汗水换来的成果损失过半。面对一片片狼藉的森林,听着小树折断的声音,许多工人号啕大哭。时任场领导刘文仕等人擦干眼泪,带领全场职工展开了大规模的生产自救。

1980年,塞罕坝林场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春旱连夏旱、夏旱连伏旱,使得正处在生长期的树木连续3个多月严重干旱,直接导致12.6万亩树木旱死。但塞罕坝人没有被击垮,含泪清理遭受灾害的林木,依靠双手,从头再来。

安长明说,接踵而至的灭顶之灾,更加坚定了塞罕坝人战胜自然的意志,在愈挫愈勇中一次次将希望的树苗栽到了荒原上。

对于塞罕坝的建设者们来说,“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就是他们的崇高理想,种树就是他们坚如磐石的使命。

59年来,一代代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始终牢记使命,历经风雨初心不改、面对挫折百折不挠,他们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筑起了一道生态屏障,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绿色奇迹,生动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使命担当。

继续艰苦创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如今,塞罕坝第一代创业者们已至暮年,他们用理想和信念,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绿色丰碑”,所凝结的“塞罕坝精神”,也跨越时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