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营商环境愈发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项核心竞争力。而在营商环境优化过程中,怎样打造并传播好城市形象?如何营造创业氛围和吸引人才?怎样培育符合城市发展特点的产业并服务好市场主体?众多课题考验着地方的决策与执行能力。
9月29日,由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中国经营报》共同主办的《中国经营报》·中经智库“对话总编辑”走进烟台活动在山东烟台东山宾馆举办。活动以“开放新局聚商融智——高质量发展看烟台”为主题,多位财经媒体社长、总编辑参与活动,问道烟台高质量发展,并从媒体角度,就烟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事关城市核心竞争力
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山东自贸区“三区”之一,烟台市正在加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全面展开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一大批重点项目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
在此背景下,优化营商环境日益受到烟台的重视,在烟台市日前提出的“1+233”工作体系中,营商环境被列为三大保障支撑之一;围绕营商环境优化,烟台市已累计出台50余项政策。
多方努力之下,烟台的营商环境得到明显优化,并对活跃市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据悉,在2020年营商环境评价中,烟台位列全国第25位,五项指标位列全国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截至去年底,已有104家世界500强企业到烟台投资设厂,烟台也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
烟台营商环境优化的“密码”是什么?为何如此重视营商环境,又如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新闻改革的实验者,经济现象的观察者,多位媒体人士在论坛中对相关议题与烟台当地有关部门进行了深入讨论。
“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开放一直都是烟台最浓重的底色。”烟台市商务局副局长姜英松介绍,当前开放型经济贡献了烟台40%的产值,50%的税收,60%的城镇就业,70%的产业通过合资合作技术引进实现了嫁接改造和提升,成效明显。
开放优势也得到与会媒体的认可。《经济观察报》社长兼总编辑刘坚即表示,烟台的对外开放历史悠久,至今保持良好的基础。
同时,刘坚还认为,烟台市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制造业历史成绩优异,但近5年,烟台市第二产业在GDP中的贡献占比呈明显下降趋势,如何做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平衡,更加考验着当地的发展决策。
长期的重视与良好的对外开放和工业基础,造就了烟台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而城市发展规律以及政企关系等,或能解释烟台为何如此重视营商环境的优化。
“筑好‘巢’才能引来‘金凤凰’。这个‘巢’就是营商环境,对一座城市来说,营商环境既是重要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形象。”《中国经营报》总编辑李佩钰表示,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的一项核心竞争力。
对于政府与企业两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李佩钰认为,政府是领航员和掌舵者,企业则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为当地创造GDP、提供就业、贡献税收,是地方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尤其是在国际经贸形势日趋复杂的当下和后疫情时代,面对一系列新机遇和挑战,汇企业、聚人气,显得更加关键和迫切。
重视吸引人才
除激发市场活力外,营商环境的优劣往往还决定着一座城市的形象,进而对其吸引人才以及持续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如果说,处理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关乎到市场的活力,是解决市场主体的发展环境与要素问题;那么处理好城市与人才之间的关系则关乎到这座城市以及每一个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与“细胞”健康。
“一个城市的良好发展,不仅要让老人过上幸福安详的晚年,还要让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这个城市。”刘坚表示,当前各城市都重视“抢人”,因为人才关系到城市的未来发展,只有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才,平衡好社会效率,才能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
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也表示,让人才留下来往往关系到城市的发展信心与动力。
谈及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与会专家都默契地指向鼓励创新创业这一方向。
“烟台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和宜居环境等确实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并不能单纯靠这些来吸引人才。”刘军胜即直言,要想留住人才,靠的并非简单的宜居环境,还需要有鼓励创业的政策与发展空间。
李佩钰也表示,胶东的优秀水土养育了很多的优秀人才,但如何让这些优秀人才回到并留在烟台,建设烟台,应该是当前烟台亟待思考解决的课题。烟台的定位应该既是一座宜居的旅游城市,同时又要营造创业氛围,创造创业环境,将城市打造成创业宝地,成为人才待得下来的城市。
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间,烟台的人口增长为13万人,目前人口总量为700万出头。
对于这个成绩,许多与会嘉宾均认为烟台还需要在人口流入和人才引进方面加大力度。
新浪财经首席执行官邓庆旭即表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东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深厚,优秀人才辈出,当前烟台也在加大对人才的重视,期待烟台能够在行进路上拿出更大的动作和魄力,让烟台真正成为一个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