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央企业按下改革“快进键”、跑出改革“加速度”。船到中流浪更急,深水行舟不松篙。当下,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入全面攻坚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中央企业正以奋进的姿态,啃“硬骨头”、蹚“深水区”,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动力。
“活”机制:
从打破“老三铁”到实现“新三能”
在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旗下天辰公司工作了39年的杨克俭,今年又收获了一笔奖励。
作为首席技术研发官,杨克俭为企业贡献了不少科研成果,仅在己内酰胺项目上就带来了超200亿元的营收,高端尼龙材料己二腈的生产,更一举突破了“卡脖子”技术。
强化正向激励,他不是唯一的受益者。
“早些年,研发人员收入低,不少人跳槽走了。”杨克俭说,近两年公司建立市场化薪酬激励机制,提高了关键岗位人员待遇,人才流失、制约活力的“病根”相继被拔掉。
国企改革,重在释放活力、提高效率。不少央企丰富改革“工具包”,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灵活开展中长期激励。
在三项制度改革中,打破“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的“老三铁”,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新三能”。
“十年前公司是行业前三,现在掉到第58名了。”一位在央企下属企业总经理岗位上任职8年的干部,前阵子在职业经理人竞聘中落选了。对此,他表示理解——“不改不行了,就是选掉了我也支持。”
这种情况在央企已不罕见。中粮集团2020年以来对100余名管理人员进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中国一重累计调整不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的领导干部98人……各央企立下“军令状”,砸掉“铁饭碗”,不合适的人正在加速“下车”。
有下就有上。去年,宁生龙等8名年轻员工通过竞聘,走上了鞍钢集团朝阳钢铁有限公司厂长助理的岗位。“如果不是改革打破了限制,我不可能从一线的工区长走上厂领导的岗位。”宁生龙感慨。
国企改革,关键要“活”机制。机制活了,人的潜能释放出来了,企业才更有竞争力,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站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过半的节点上,中央企业正持续刀刃向内,创新机制,让“人”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价值。
“优”布局:
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
0.56秒内,重2100吨的水轮机组转子划过一周,约150度电能随之产生。在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东方电气集团自主研制的“百万机组”,领跑全球。
啃下这块重大装备国产化的“硬骨头”,离不开改革——面对前几年的巨亏,东方电气果断退出19家亏损、低效企业;收缩传统业务,将资源向风电、氢能等新产业配置。
收拢五指,方能成拳。“把精力向核心产能聚焦。”东方电气集团副总经理张继烈说,企业实现扭亏脱困,结构更加优化,路越走越宽。
优化布局,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大有可为。中国国新已与近90户央企在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合作,初步构建起一个国有资本跨企流动、形态转换、提高效率的平台。
优化布局,要加速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形成资源合力。
前不久,《财富》杂志公布最新一期世界500强排行榜,中粮集团排名再创新高,并首次领跑全球各大粮商。这背后,凝聚着中粮做大主业的不懈努力:农粮主业五年累计投资超320亿元,将全球粮食供应链系统与国内物流、加工、分销网络有机对接……
今年5月,一家新央企挂牌成立——中国中化。这家资产过万亿元、员工数超20万的巨头,由中化集团、中国化工集团两家央企重组而来。在此之前,两家企业已在农业板块资产整合上“先行一步”,组建先正达集团,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夯实了基础。
组建新央企中国电气装备,鞍钢“牵手”本钢,普天并入电科,油气管网资产重组收尾……“十四五”开局之年,央企重组整合步伐加快,国有资本在重要行业领域的控制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进入新发展阶段,央企改革面临新任务,国资布局的调整优化更需靶向发力。
只有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才能更好适应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创”科技:
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之重器”如何扛起“国之重任”?中央企业集中优势资源,以制度创新带动科技创新。
蔚蓝的海面,水天一色。“如今海上油田流出的不仅是石油,更是宝贵的数据资源。”中海油研究总院深水智能化设计协作平台项目经理付殿福说。
作为该院今年成功“揭榜挂帅”的项目长之一,他负责的智能化设计平台,将首次实现我国海上油气田开发方案的智能设计与自动化数据流转。
“有合理的激励机制做保障,大家干事劲头足,项目长的管理权也充分发挥,可以心无旁骛搞创新。”付殿福说。
揭榜挂帅、人才特区、内部创业……央企聚焦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人才短缺等问题,纷纷打出“组合拳”。
中国联通广开大门,以“不限岗位、不限来源、不限薪酬”为原则,加大高精尖人才引进力度。
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