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老外来到中国,到北京,到上海,到深圳,觉得你这哪是发展中国家,这已经是发达国家了。其实我们很多硬件超过了不少发达国家。比如韩国最近说自己是高收入国家,但要说城市面貌,首尔的城市面貌和上海比,恐怕你很难说上海比首尔差。但如果去我们那些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看一看,显然我们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在这个关头,我想提出来共同富裕,是有它的历史的必然。
在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推动共同富裕,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先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样的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面对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面对各地区基础和条件的不同,该如何探索和推进共同富裕呢?带着这一疑问,第一财经《首席评论》节目组来到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专访了院长姚洋。
Q: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如何理解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姚洋:中等发达国家实际上没有很好的定义。什么叫中等发达?大概就是东欧的水平。东欧现在(人均GDP)基本上是在2万多美元。比较明确的目标是到2035年,我国的人均GDP翻一番,翻一番的意思就是以现在的物价计算,我们的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基本上就是现在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十五年后,物价水平每年还得至少涨2%到3%,这样再加上50%,所以差不多到那个时候,大概我们是3万美元左右。
Q:这是一个从平均的角度来说的什么叫富裕,但是在前面加个前缀叫“共同富裕”。您怎么理解“共同富裕”这个词?
姚洋:说共同富裕首先得说我们的现状。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们的基尼系数大概是0.47到0.48,这是比较高的。我们搞计划经济的时代,收入差距很小,那个时候基尼系数大概只有0.27左右,是很低的。搞市场经济,它本身就会带来一些收入分配的差距。市场经济还有一个放大机制,我们知道资本的回报率是高于经济增长率的,这在所有的国家基本都是这样。资本的回报率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所以资本拥有者的收入占GDP的比例就会上升,这是皮凯蒂那本《21世纪资本论》里核心的理论。事实上也是马克思当年所说的那样,市场经济本身会带来一些收入的不平等。一方面市场能非常有效地配置资源,另一方面它的结果并不一定是符合所有人的偏好、期待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我们又是一个搞市场经济的国家,我们通过计划经济30多年的实践发现,搞计划经济是搞不下去的,你要调动人的积极性。我不愿意用“不公”这个词,因为“公平”是有特殊含义的。既然搞市场经济,相信市场经济,你就要相信市场分配是公平的,但是它的结果是不平均的。“不平等”不等于“不公”。我们现在有时候一讨论这个问题,一说收入分配问题,就说收入分配不公,这个说得就过分了,应该说收入分配不平等。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1985年会见美国企业家代表团时说的一段话。从1985年到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增长了112倍。2020年,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人均GDP也达到1万美元。“钱袋子”更鼓,“家底”更厚,为促进共同富裕打下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Q:怎么界定什么叫“高收入”,什么叫“中等收入”,什么又叫“低收入”呢?
姚洋:这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在北京什么叫中产?我想你问北京市民,他大概会给你举例举出来。首先,你得有自有住房,而且这个住房不能太小。第二,你可能还有自己的小轿车。有房有车,我想这是最基本的,你的家庭年收入恐怕应该是在20万以上。如果你到了贵阳,可能仍然是要有房有车,但是家庭年收入恐怕能达到15万或者10万就觉得已经是中产。我想各个城市、各个地区是不一样的。高收入,一般人会觉得家庭年收入可能是,在北京这种地方恐怕是七八十万以上才叫高收入阶层。但是你要看全国的数据,最高的10%的人,收入是最低10%的人的收入的83倍,但事实上最高10%的平均收入,指家庭收入一年也就是21万,所以中国的收入还是比较低的。但是你要想到,在中国10%的人口是1.4亿,是很大一个数,基本上是全世界一些大国的人数。
收入最低的10%的人口同样是1.4亿人,其中近1亿人,经过八年的持续奋斗终于在今年全部摆脱了贫困。如今,我国已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告别了贫困的人们如何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呢?
Q:我国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后续还是要持续拉起最低这部分人的收入,如何实现呢?
姚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普通老百姓,特别是收入最低那5%的老百姓的收入能力。我们中国人有句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百姓有了收入能力,他自己创造收入,这就可持续了。教育是第一位的,有一次中国经济50人论坛开会,我就讲教育问题。我给他们看了一张照片,是一位体育老师带着我读小学那里的孩子打篮球,在江西的农村。但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