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商品出口额占全球商品出口额(下称“出口市场份额”)的14.2%,较去年四季度回落了1.6个百分点,为去年二季度以来最低。但笔者在6月16日的专栏文章中指出,由于季节性因素影响,每年一季度都是中国出口市场份额的年内低点,今年一季度的情形并不意外。同时,由于今年初“就地过年”减轻了春节假期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后三个季度中国出口份额的改善或将弱于往年。
日前,世贸组织公布了主要经济体今年二季度的出口额数据,但尚未公布全球出口数据。从二季度数据看,中国出口额环比增长14.0%,较2016至2019年二季度环比增速均值低1.3个百分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底关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先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且全球经济复苏的断层进一步扩大的最新展望,可合理假设今年二季度前述主要经济体占全球出口市场份额合计为60%,略高于2016至2019年二季度平均占比59.6%的水平(今年一季度占比60.1%,略高于2016至2019年平均占比59.8%的水平)。这意味着当季全球出口额5.37万亿美元,环比增长7.8%。
由此推算,今年二季度,中国出口市场份额15.1%,环比上升0.8个百分点,低于2016至2019年二季度较一季度出口市场份额平均环比上升1.1个百分点的水平。这与笔者前述预判基本一致。
今年上半年,预计中国出口市场份额为14.7%。参考2016至2019年中国全年出口市场份额平均高出上半年0.6个百分点,预计今年全年中国出口市场份额为15.2%,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中国外贸出口继续迎难而上
国际运费飙升、原材料涨价和人民币升值被称为中国外贸出口面临的“三座大山”。继年初因疫情防控要求“就地过年”后,6月份以来中国疫情又有所反弹,波及包括广东、江苏、浙江等外贸大省在内的20多个省份,疫情防控措施不得不间歇性收紧,经济社会活动正常化受到干扰。5至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4个月环比回落,且低于荣枯线。
然而,中国外贸出口增长继续表现强劲。5~8月份,美元计值的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27.8%、32.2%、19.3%和25.6%;两年复合平均同比分别增长11.1%、15.1%、12.9%和17.0%。前8个月,累计同比增长33.7%,两年复合平均增长14.1%,较2019同期增速高出14.1个百分点;即便考虑汇率升值因素,以人民币计值的出口累计同比增长23.2%,两年复合平均增长11.3%,较2019同期增速高出11.2个百分点。此外,7、8月份平均出口额2885亿美元,较二季度月均出口额增长7.0%,高于2016~2019年同期季度环比平均增速5.4%,表明今年三季度中国外贸出口表现或好于往年。
这继续反映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中国全产业链供应链复工复产的全球领先优势。特别是因为病毒变异、疫情反复,部分亚洲新兴经济体被迫重新实施社交隔离措施,当地经济重启受阻。这延长了中国去年底开始的出口订单转移红利,甚至有些已经转移到印尼、越南、泰国、印度等国的订单又重新回流到中国。
同时,从每三个月和五个月环比变动看,今年以来,月均人民币汇率收盘价除年初两三个月涨幅较大外,其他月份涨幅明显收敛,甚至个别月份涨幅为负,这缓解了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财务冲击。从国际清算银行编制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看,去年6月至今年7月累计升值3.3%,其中今年前7个月升值1.0%,也表明本轮升值迄今对企业出口竞争力影响有限。
现阶段出口强劲对于中国经济的意义不只在于创汇,更在于带动工业生产,进而稳定增长、扩大就业。去年全国就业人员减少2407万人,一三产业就业锐减,仅有第二产业增加238万人,逆转了2013年以来二产就业人员持续下降的趋势。今年前7个月城镇新增就业822万人,同比增长22.5%;7月份,每周就业人员平均工作时间47.7小时,连续四个月环比增加,且为有数据以来最长时间。截至6月末,外出务工人员18233亿人,已接近2019年同期的水平,而上季末较2019年同期还存在负缺口246万人。
关注外贸出口高增长景气背后的隐忧
市场曾经认为,随着去年下半年外贸出口转为正增长和今年疫苗接种、经济重新开放,低基数和订单转移效应消退,中国出口强势难以维系。现在看来却成了“狼来了”的故事。
理论上讲,中国出口高增长将向均值回归。但因为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是非典型冲击,全球经济复苏的路径不确定,因此,也就难以精准预测中国出口的拐点。不过,居安思危,在此高光时刻,一些风险隐患仍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中国贸易条件变化。在海外供不应求、全球买中国货的情况下,今年以来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进口价格指数持续攀升,贸易条件趋于恶化。除1月份外,2~7月份贸易条件指数均低于100,4月份以来更是跌破了90。
CPI与PPI、PPI与PPIRM的负向背离,反映企业在国内缺乏成本转嫁能力,不断压缩中下游企业利润空间。贸易条件恶化则反映中国疫后内需持续低迷,经济恢复对外需依赖过大,出口过度竞争,进口存在刚需,削弱了国内企业的国际议价能力。从微观层面来讲,这会加大对进口依赖较大的企业出口创收不创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