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C"能否夺回"C"位?
时间:2021-09-13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我们的车牌号是‘鲁C’,这是按城市的影响力来排位的。可见曾经多么辉煌!”如果是在几年前,谈起山东淄博这座城市,当地的老人多数是以骄傲的语气开头,而以惋惜作结语。

3000年泱泱齐风,最早一批近现代工业文明城市,因煤而兴,因工业而兴,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地区GDP排名挤进第13名。同样是这座城市,也曾备受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而带来的污染等问题所困扰,大量从小企业、小作坊、小工厂里排出的废气弥漫天空,似乎用遮天蔽日来形容并不过分。即便是在几年前,淄博的夜晚还在散发出“臭鸡蛋”味道。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随着资源的逐步枯竭和环保风暴以来,淄博以雷霆之势,壮士断腕的勇气,告别了以往的路径依赖,也正是为此,2019年GDP甚至一度从全省排名第5位滑落至第7位。而如今外地人再入淄博,看到的是宽阔的街道,错落有致的绿植,清新的空气,或许还能听到当地人自夸一句:“比以前好太多了,也觉得生活有奔头。”

从地方主官主动向企业家们让出“C位”,到为企业家们“站台”,再到企业家们登上城市的荣耀广场。淄博,这座既老又新的工业城市,能重新站回“C”位吗?

“双万亿”曾经的辉煌

淄博位于齐鲁大地的中心,得名源自淄川、博山两地的并称。作为齐国故都和齐文化的发祥地,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姜太公、齐桓公、管仲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可以说,淄博脱胎于“书香世家”,更显厚重。而近现代以来,因煤而兴,因工业而兴的淄博,则成就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辉煌。

从1904年德国在淄川建立山东第一座煤矿——淄川炭矿算起,淄博市近现代工业史已经117年。“自从有了煤矿,就有了能源,修建了胶济铁路线后,淄博就可以大进大出,就诞生了近现代工业文明。”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助理蒋兵说,煤炭、丝绸、陶瓷、机电、水泵等产业得以兴盛并行销海内外,“新中国成立以前就有几万人在做陶瓷,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规模。”

而新中国成立后,淄博作为国家重点投资布局的城市之一,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四五”时期,国家在淄博布局建设了胜利炼油厂、山东铝厂、新华制药等37家大型国有企业,奠定了淄博工业在全国和山东的重要地位。

“记忆中,我父亲所在的化纤企业内就已经有铁路专用线。”蒋兵说,“那时,很多国有大项目都是以代号来命名。”

有数据显示,1988年,淄博市工业经济总量已经突破百亿元;2000年,工业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至2011年,淄博市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双双越过1万亿元大关,成为彼时全国工业销售收入过万亿元的16个城市之一。

“那时淄博最典型的就是建筑陶瓷行业,作为江北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年产量达10亿平方米,来自全国的经销商都在这里设点,街道上车水马龙,大量的外来人口活跃了这座城市,也提振了消费。”淄博市政府重大决策咨询专家、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董会中说。

作为建筑陶瓷行业的老人,统一科技总经理陈世伟也同样见证了那段荣光,“我们那时的企业排产都要排到一个月以后。巅峰时期,在淄博同时有几千个不同的陶瓷品牌,浙江、福建等地的客商纷纷前来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在1986年5月,作为“组群式”城市之一,应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邀请,淄博市还作为79个世界大城市之一,参加了联合国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大城市“人口与城市未来”国际会议。会上,时任副市长王裕民作了题为《淄博——组群式城市的现状与未来》的演讲。这在淄博乃至山东省的历史上都是一件大事。而在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淄博市为“较大的市”。

壮士断腕刮起环保风暴

“1997年我还在上高中,那时候的夜晚是完全看不到星星的。一直到工作了,我的同学来淄博出差,问他对这里的感受,他说一是物价便宜,二是污染很大,根本不愿意在这里生活,办完事他马上就走。”蒋兵说,那是野蛮生长的阶段,但也要看到,我们首先要解决量的问题,才能解决质的问题。

董会中说,当时淄博的工业发展牺牲了环境,是以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来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源在逐步枯竭,人们对环保要求和标准在逐步提升,淄博只能下决心,以环保为抓手整促经济结构调整。

“建筑陶瓷行业的规模就从顶峰时期缩减了80%左右,散乱污的化工企业关停了上万家。”董会中说,改善环境是要付出经济代价的,但淄博市认识到,如果不彻底转型,与污染企业做切割,产业和城市的发展都是没有出路的。

除了刮起的环保风暴,在董会中看来,淄博以前经济发展过缓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以往眼光不够开放,对新技术新科技的引进和培育力度不高、不大,缺乏更优惠更具吸引力的政策,企业、人才、产业难以在淄博实现更好的发展。

蒋兵说,辉煌时期的淄博多是以大型国有企业作为支撑,而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老国企是不需要搞技术研发的,他们的技术是科研院所研发出来经国家统一调配到手中的,也就是说科研和生产完全是两条线。即便改革开放后,很多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是得益于当时老国企遗留下来的技术和人才,并不是从市场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