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续出台近30项配套支持政策,加大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集聚力度,推动总部经济、数字经济、跨境电商等新经济新业态发展。
累计为2770家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超过85亿元,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处置变现难题。
联合30多所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共建93家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孵化引进企业1200余家,独角兽企业2家,培育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102家。
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下称“南京自贸片区”)获批于2019年8月,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简称“两区一平台”)。自成立以来,改革创新不断释放发展红利,成为吸引企业入驻的“强磁场”,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不断被激发,产业集群效应也日益凸显,自贸试验区的溢出效应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享受到改革红利。
“自2019年获批以来,围绕国家赋予的‘两区一平台’发展定位,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与国家级新区‘双区叠加’功能优势,在过去5年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快速发展的良好基础上,聚焦新金融中心建设,不断深化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在跨境资金流动便利化、科技金融发展、数字金融试点、绿色金融创新等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江北新区相关工作人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未来,还将在加大对股权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探索资本市场服务产业发展新路径、提升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水平、开展特色金融改革试点等多个方面助力当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差异化定位,长三角联动
今年5月,江苏与上海、浙江、安徽共同推动成立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签署《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合作备忘录》,自贸试验区开始牵手合作。在此背景下,各片区各扬所长,差异化发展路径也逐渐显现。
“早在片区成立之初,(南京自贸片区)就与上海临港新片区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今年5月份,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成立,南京自贸片区积极加入。下一步将积极把握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成立的机遇,立足自身特色,在三个方面加强与兄弟片区的改革联动、发展联动。”江北新区相关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南京自贸片区位于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范围内,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现代金融等产业,打造对外开放合作、聚焦开放型经济发展成为了南京自贸片区功能定位之一。
南京自贸片区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放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在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成立大会上,南京片区“多组学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平台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十大制度创新案例。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当前正处于从“地方集聚”向“区域协同”的关键跃升期,“多组学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平台”的建立即可推动长三角地区生命健康技术进一步融合,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中小企业是经济活力所在,但在科研领域,对于创业路上的中小企业而言,高精尖的大型科学仪器价格昂贵,创业者往往只能望“器”兴叹。而集中在高校、大型科研机构或龙头企业的大型科学仪器,由于种种原因,开放程度和使用率较低,常常被“束之高阁”。
如何将闲置的仪器运转起来?为此,南京自贸片区成立了生命健康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两大科学仪器共享服务联盟,推动科学资源开放共享,在大型科学仪器与有需求的科研工作者之间“搭鹊桥”,开放共享仪器设备万余台,让大型科学仪器“走出深闺”。
“企业在研发不同阶段所需的重点仪器不同,自己购买存在利用率低的问题,尤其是大型贵重仪器。”芯驰科技南京研发经理李海军对记者说,南京自贸片区推动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为企业提供最优的营商环境。
南京亿科人群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实验室负责人朱燕也对记者表示:“租用这些仪器设备,极大节省了企业的创业成本。”
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不断革新
近年来,知识产权与金融不断创新结合,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新型知识产权金融形态在各地涌现,内涵不断丰富。
去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28个地区开展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提出建立完善支持创新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南京自贸片区探索建设以知识产权产业数字化体系为路径,聚焦知识产权创造、交易、运营,初步构建形成以在线特色交易为主,在线公证、维权、服务、融资为辅的一体化平台——知识产权交易融资服务运营平台(下称“平台”)。
今年5月,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了第一批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南京自贸片区打造“知识产权交易融资服务运营平台”案例即在其中。
“利用数字化手段,让大量沉睡状态的知识产权资产得以‘苏醒’,成为源源不断的创新能量。”上述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平台可以找到针对知识产权“确权-交易-运营-维权-融资”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平台已完成交易1.5万余笔,累计交易金额超过2亿元,20余万件专利转化为“数字资产”。
知识产权交易,往往面临着“跨地域组合”的情况,信息上的对接和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