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既是深圳建立经济特区41周年,也是深圳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两周年,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确实如此,2021年以来,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的“示范效应”更为凸显。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要求各地推广借鉴深圳5方面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其中一条便是“推动产业链‘全链条、矩阵式、集群化’发展”。
8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更是在8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对全国以及其他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初步显现。
“深圳早年就是靠敢闯敢试,现在改革到‘深水区’,在改革上还要全国示范,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也是在尝试中国未来的改革方向,下一步应该怎么走。”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改革开放探索步入“深水区”,对于深圳先行示范区“示范效应”有着重要意义。
示范效应优势凸显
本次推广的有关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共5方面47条。
7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其中提到,为更好发挥深圳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新征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总结深圳经济特区已复制推广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形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
而本次推广的有关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共5方面47条,主要包括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立健全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以规则机制衔接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新格局、创新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创新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记者留意到,在推广的“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中,推动产业链“全链条、矩阵式、集群化”发展,对深圳建立健全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深圳以前的优势就在于完备的产业链,尤其是电子制造领域,产业链的完备使得大量创新阶段的产品都来深圳代工,然后深圳从这些代工体系中逐步步入高端制造业领域,所以‘全链条、矩阵式、集群化’本身就是在发挥深圳传统产业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产业链条的强化,是深圳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告诉记者。以目前深圳市新一代的信息通信产业集群来看,作为工信部最早试点的三个产业集群之一,一直以来也是深圳的产业优势。
据了解,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包括5G、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产业方向,目前,集群内各行业正呈现如“5G+8K+AI+云”等跨界融合式发展,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带动效应明显。
有从业者表示,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下一步就是要把产业链强链、补链工作做好,切实帮助集群产业解决“卡脖子”问题。截至目前,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组织推进了6项产业核心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引导与产业链上的协同创新,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此外,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在集成电路、5G、新型显示、AI等行业打造了4个产业创新生态平台,支撑国产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
“全链条、矩阵式、集群化”的发展更有利于“补齐短板”。盘和林表示,“过去产业集群化讲的是单一的产业集中,而当前的‘全链条、矩阵式、集群化’强调的是产业链条,是强链补链,尤其是对产业链中的短板区域要重点发展。一方面,完善产业链,另一方面,打造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本身意味着产业配套、产业生态齐全,集群本身是扎堆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深圳经验推广,实际上是对深圳发展的总结,通过集群化发展的方式,让产业链更安全,以及产业配套更齐全。”郭万达指出。
改革试点成效显现
深圳市今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相关数据,亦看出成效所在。
8月17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8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指出,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自去年10月印发实施至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改革的受益面不断扩大。“实施方案+授权清单”作为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受到各方广泛认可和借鉴吸收,对全国以及其他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初步显现。
深圳市今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相关数据,亦看出成效所在。
数据显示,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上半年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14324.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其中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058.56亿元、9253.84亿元,同比增长8.3%与10.5%。
事实上,早在2020年10月18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正式发布,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
而“清单”包括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科技创新体制等6个方面,共40条,与2020年10月11日公布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