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一句夸赞只要让对方感觉不舒服,便可以向企业投诉。入职前的职业礼仪培训已经把同事之间的边界,划分清晰。
《中国经营报》记者分别采访了位列世界500强、主要员工为中国人的外资跨国企业,受访者均表示,女性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男性和女性员工都非常注重言行,同事之间的边界是不可突破的。
性骚扰的胜诉案例越来越多
一位知名日本企业的中国区CEO看见女员工新换了发型,刚想夸赞一句,“你今天的新发型……”欲言又止。
按照企业规定,“男员工是不能夸赞女员工的着装和发型的。”在这家企业工作近20年、中层领导锦秋向记者表示,其此前在日本也生活了多年。
其实不仅仅是一句夸奖,锦秋告诉记者,“不是哪一句话是禁止说的,而是任何一句让对方感到不舒服的话,对方都可以去投诉。”锦秋也严格遵照企业的要求,在办公室只穿深色工作服,不会去穿花哨的衣服。
“在日本企业里,相对过去,性骚扰的胜诉案例越来越多,女性的地位在企业里也越来越高。”锦秋说。
2016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25~44岁的日本职业女性中,超过1/3在工作单位遭受过性骚扰。2019年,《女性活跃与管制骚扰法》在日本参院全体会议上获得通过,其主要内容是以加强职场骚扰对策为核心并正式成为法律。
与性骚扰一样被视为职场敏感话题的,还有性别歧视,而二者都反映了女性在职场上没能受到足够的尊重。
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组委会几次闹出的性别歧视丑闻,受到了很大的舆论压力。
在日本奥委会的会议上,83岁的东京奥组委主席森喜朗说,“有很多女性参加的会议太浪费时间了,如果增加女性的奥委会执委,而发言又不受限制的话,她们就会讲个没完没了,这真令人恼火。”
他这句被认为对女性性别歧视的话,引起轩然大波,舆论对此一致批判,随后森喜朗对此前言论表示道歉。
“充分尊重”才是潮流
一家成立超百年的美国企业中国区职员,向记者细数今年有几位越升到主管岗位的女性。
“在我们企业有专门的女性管理者培养计划,高层管理者中,女性要达到一定的比例。”该职员表示,“有时候,我们觉得,女性要比男性的实力更强大。”前述人士表示,“今年提拔的女性主管都是中国人。”
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这家美国企业形成了新的工作机制,即全球部门在同一时刻线上办公,因而即便是中国的部门负责人也会同一时刻与各个国家的同行们,进行频繁的线上交流。
“从企业文化来说,现在的潮流和方向,是充分尊重人,无论性别、年龄、肤色等。”该职员表示,在此基础上,“强调给予所有人同等的发展机会。”
在这家美国企业,“对女性来说,不但越来越多的人坐上高管的位置,同时很多企业也鼓励女性挑战和从事传统上可能认为不适合女性的职位。”
同时,他表示,“企业在人事、福利等方面也会帮助女性解决一些特有的挑战,例如生育和抚养小孩。”
反观“破冰文化”,他表示,“不违法,不犯罪,只是企业运营的最底线要求,构成骚扰或者犯罪,已经突破了企业文化。”
美国也是性骚扰投诉较多的国家。知名的赔偿案例是在2012年,美国联邦法院要求原告安妮·乔普里安原先工作的医院赔偿她1.68亿美元作为补偿,这是美国历史乃至世界上赔款数额最高的职场性骚扰案。
8月9日《半月谈》发表评论,用人单位是防止性骚扰的第一道防线。当前许多单位对防止职场性骚扰、就业歧视等问题都缺乏明确的制度安排,有的甚至长期默许、纵容,在工作交往中形成一些性骚扰的“潜规则”。我们期待,用人单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健全相关制度保护员工,杜绝有人利用职务便利和优势地位实施性骚扰,建立风清气正的职场环境,工会、纪检监察部门也应站出来维护职工权益,畅通举报渠道,加大维权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