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需已边际走弱,内需却难以“接棒”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出现较为明显的回落。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5.6%,前值为6.5%;环比增长0.30%,低于6月的0.56%。生产放缓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限电与减产,二是出口走弱。7月广西、云南等地区限电加码,企业被动减产,再叠加钢铁限产要求,黑色、有色金属冶炼等中上游行业同比增速明显下降。再看出口,虽然7月出口金额依然保持在高位,但从海关总署的重点商品量值表中,可以看到7月手机、家用电器、汽车出口数量低于6月。这背后显示了从量的角度,出口本月没有实现增长,甚至出现了小幅的倒退。出口的边际放缓导致电气机械、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增加值增速的降低。
制造业投资韧性依在,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表现欠佳。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3.1%,比1-6月加快1.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修复速度加快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上游和下游制造业利润率7月处于历史高位,企业投资欲望较强。另一方面是因为近期政策对制造业,尤其是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的融资支持力度较大。基建投资大幅走弱,预计四季度会出现小幅反弹。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均下滑,各地限购、限贷政策不断升级,房企拿地势头有所减弱,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由正转负,接下来房地产投资可能会进一步放缓。
疫情和汛情的影响下,7月消费较为疲软。疫情对于消费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防控需求,居民的线下消费场景受限,导致商品消费和餐饮消费增速均出现下降。另一方面在于疫情影响了居民,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收入的增长,同时使得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边际降低,从结构上来看,7月限额以下消费的回落幅度大于限额以上消费。河南等地的汛情为短期因素,在未来的几个月影响将逐步淡化。
总体来看,在疫情和汛情的冲击下,7月经济数据全面低于预期。除了本期消费、投资、生产均出现下行压力之外,7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6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年初以来,青年人失业率持续上升,7月明显高于疫情前水平。后续,疫情扰动或影响服务业就业,教育行业“双减”也将对应届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失业率的上行不利于消费的改善。财政政策是下半年经济企稳的关键,上周新增专项债待发行规模高达2242亿,创今年以来单周最大发行量,专项债发行节奏明显提速。为确保在今年底明年初见到成效,预计8-9月会成为专项债发行高峰期。从7月经济数据来看,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但在4季度,财政发力有望对冲消费的疲弱与出口增速的放缓。
风险因素:疫情变异导致疫苗失效;国内政策超预期等。
一、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出现较为明显的回落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出现较为明显的回落。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4%,前值为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5.6%,前值为6.5%。从环比看,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30%,低于6月的0.56%。分项来看,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涨幅有所扩大,从上月的11.0%上升至本月的11.6%。采矿业同比增长0.6%,与上月基本持平。制造业同比增速放缓幅度加大,5、6月同比增速为9.0%、8.7%,本月仅增长6.2%,是工业增加值整体的主要拖累项。
生产放缓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限电与减产,二是出口走弱。先看限电与减产,7月广西、云南等地区限电加码,企业被动减产,再叠加钢铁限产要求下,7月以来全国钢企开工率、粗钢日产量持续走低,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等中上游行业同比增速明显下降。再看出口,虽然7月出口金额依然保持在高位,但从海关总署的重点商品量值表中,可以看到7月手机、家用电器、汽车出口数量低于6月,液晶显示器的出口数量也没有延续之前的快速增长趋势。这背后显示了从量的角度,出口本月没有实现增长,甚至出现了小幅的倒退。出口的边际放缓导致电气机械、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增加值增速的降低。
二、制造业投资韧性依在,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表现欠佳
制造业投资韧性依在。1-7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7.3%,两年平均增长3.1%,比1-6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修复速度加快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上游和下游制造业利润率7月处于历史高位,企业投资欲望较强。另一方面是因为近期政策对制造业,尤其是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的融资支持力度较大。制造业投资是本期经济数据为数不多的亮点。
分行业来看,中高端制造业投资增速较快。1-7月,医药、计算机通信、专用设备、电气机械等中高端制造业累计同比处于较高水平。运输设备与通用设备两个行业同比增速高于上个月。但需要注意的是,7月PPI同比再度上升至9%,中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挤占了下游行业的盈利空间,消费品行业投资本月均出现小幅下降。
基建投资大幅走弱,预计四季度会出现小幅反弹。1-7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6%,两年平均增长0.9%,比1-6月份回落1.5个百分点。基建投资不及预期一方面受到极端天气的干扰,但更多还是源于内部因素,即专项债发行偏慢,加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监管升级。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表示要“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