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2万亿元、位列全国前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四成,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水平……不久前出炉的统计数据显示,安徽上半年经济底色鲜亮、成色十足。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深刻变化,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安徽,正从地理版图上的十字中心,成为经济版图上的国家战略汇集点。
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到中部地区崛起,从长江经济带发展到“一带一路”……在多个国家级战略和倡议的支撑下,安徽正扬皖所长塑造发展新优势,构建发展新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开新局
陈志成是安徽中科昊海气体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总工程师,人在上海定居,工作地点穿梭于杭州、北京和阜阳,戏称自己“打高铁”上班。
3小时左右的高铁通勤时间,让陈志成感到便利,也让地处皖北的企业得以共享上海、杭州等地的智力资源。
依托陈志成这样的“高铁工程师”,中科昊海在高纯度稀有气体研发上取得突破,打开了一片市场蓝海。
像陈志成这样的创新人才和中科昊海这样的创新企业,在皖北正不断增多。曾被视为安徽发展“短腿”“洼地”的皖北,得益于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悄然发生着产业跃迁和经济跃升。
进去一只旧电池,出来一只新电池;收购废旧铝资源,卖出高性能铝基材料……这样“化腐朽为神奇”的操作,几乎每天都在安徽界首上演。脱胎于废旧塑料金属回收粗加工的界首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如今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成果,已发展成为国内链条最长的循环利用产业集群,年回收利用废旧蓄电池120万吨、再生塑料300万吨、再生铝30万吨。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底,界首市走出去“找创新”,在上海市设立离岸科创中心,通过这个“科创飞地”,对接上海科研创新成果、人才、项目等资源,为界首创新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动能。有了新动能,界首县域经济驶入快车道,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4年全省第一。
在更好吸引和承接长三角地区资金、技术、产业、人才等的转移方面,安徽各地正加快步伐。
在淮北,通过引入上海交通大学王浩伟教授团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当地培育起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产业基地。在宿州,通过深度参与徐州世界级装备制造业中心产业分工协作,该市已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企业123家。
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安徽有8个地市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其中阜阳市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超过2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超过36%,经济新动能增长明显。
安徽省时代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必定说,面向“十四五”,皖北正在一连串国家战略激活下迈向振兴,为安徽实现高质量、协调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省际毗邻区一度是“两不靠”的发展洼地,如今成为安徽面向长三角的发展“前沿”。安徽以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为重点,在与江苏南京毗邻的滁州、马鞍山等地建设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从机构设置、规划管理、设施互联、产业协同、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高地。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省际毗邻区形成了优势互补、融合共进的协同效应。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
如今的江淮大地,正统筹推进合肥都市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一圈五区”,形成特色鲜明、竞相发力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这是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展示的智能显示终端产品(4月26日摄)张端摄/本刊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图景
7月15日,国内首条12英寸晶圆再生生产线在合肥量产,该项目填补了合肥集成电路产业链又一空白。
“晶圆再生”,指通过去除损耗控挡片表面的杂质和缺陷,使处理后的晶圆达到新片的标准,实现循环利用,进而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该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全面达产后可形成每年百万片晶圆再生产能力,能服务于中国先进制程晶圆厂的需求。此前,高阶的晶圆再生需求都需要送到日本等地处理,现在只要到合肥就可以了。
不独晶圆再生。安徽瞄准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的目标,以创新+创造推动产业变革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用创新精神聚焦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新赛道”。
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蔚来汽车中国总部落户合肥,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落户蚌埠,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2020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10.5万辆,居中部地区第一、全国第四。
“安徽以新能源乘用车、客车、货车等产品为主导的整车协同发展态势已基本确立,动力电池及系统等关键领域拥有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行业领先企业,新能源汽车初步形成关键零部件-整车-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王灯明说。
用创造思维推动传统产业变革,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用数字化赋能新制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通过“声成像”技术让工业生产中的气体泄漏看得见、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