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监管开始对专项债项目资金实施全流程管理后,2021年新增专项债的发行进度也较往年明显滞后。根据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6月末,全国地方已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4800亿元,其中一般债券4656亿元、专项债券10144亿元。
按照年初计划,今年新增专项债额度为3.65万亿元,以此计算,今年上半年新增专项债的发行进度仅为全年目标的27.8%。
在财政部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项中新解释,专项债发行进度较去年有所放缓,主要是今年专项债券恢复常态化管理,适当放宽地方发行时间要求,既不会影响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需求,也可以有效避免债券资金闲置。
提前部署
值得注意的是,和去年相比,尽管今年专项债的发行进度有所放缓,但部分地方却提前开始部署2022年度专项债储备库。
截至目前,根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各地了解的信息,已有安徽、河南、陕西等省的部分市县开会部署了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准备工作。
“目前开会主要是讨论专项债项目储备库问题,优选一批具有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专项债项目储备库,提前做好专项债项目谋划储备工作。”河南省某县级财政部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据该人士介绍,今年专项债储备库准备时间较往年提前了一个多月。往年一般在9月中下旬开始开会讨论,在发改委下发相关文件后,地方才开始着手准备申报,今年会议时间提前召开,目的主要也是抢时间抓进度,最大化争取专项债额度,努力把更多项目纳入上级支持的范围。
在财政人士看来,今年专项债项目储备的时点相比去年大幅提前,这有利于避免因专项债项目绩效管理趋严、合格项目储备不足等导致发行进度偏慢、投资拉动不及时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针对专项债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市场有关部门曾组织专家对专项债风险进行内部评估。会议内容显示,有的市县准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只是可通过报告,存在做大投资套取专项债资金的情况,这不利于政府对投资规模的把控。
一位参会人士介绍,地方做大项目总投资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将使项目总投资失真、失控,为腐败留出空间,这大大降低了投资效率。
比如,某项目总投资原本10亿元,项目现金流能够支撑的投融资规模为8亿元,而在可研阶段总投资却达到了12亿元,相应的项目现金流能够支撑的投融资规模也虚高至10亿元。
“如果当年申报的专项债额度没有达到预期,那么地方政府可能没办法获取更多的投资资金,最终有可能使项目没法正常运转。”参会人士说。
全流程监管
在采访中,多位专家也向记者反映,目前部分省级专项债评审工作也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
按照正常的申报流程,省级政府在评审市县政府提交的专项债评审材料时,形式上要求评级报告、法律意见书、财务评估报告、实施方案等资料齐全。但由于工作采用短时间内集中评审,省政府评审要求专家在几天时间完成线上几百个项目的评审,在有限的时间内专家只能进行简单的符合性审查,而无法进行调查研究,也不会去考察项目的真实性。
“真实的结果是,只要市县政府按照有关要求编写文件,即使不符合要求,最终基本也会合格。在缺乏市场机制约束的情况下,专项债的发行和管理更接近政府系统内部的资源配置,这使得项目风险全部留在了政府内部。”上述参会人士表示。
鉴于此,今年以来,有关部委多次发文强调对专项债实施穿透式监管,以提升专项债券使用绩效。
7月初,财政部发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这意味着,监管部门开始从事前、事中、事后环节对专项债项目资金绩效进行全流程管理,这使得专项债项目的审核进一步严格。
根据此前发改委的通知,2022年专项债项目审核要强化事前绩效评估的要求,对于拟申请2022年专项债的新开工项目,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快履行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手续,推动加快办理用地、规划许可、环评、施工许可等审批手续。
同时,要充分论证资金筹措方案,并将项目融资方案作为论证重点,结合融资结构和项目收益来源,科学规划项目资金平衡方案。
项中新表示,目前财政部会同发改委从项目成熟度、合规性和融资收益平衡等角度,加强对地方申报专项债券项目的把关,要求各地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领域和国家重大战略做好项目储备,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建设。
根据要求,专项债明确不安排用于租赁住房建设以外的土地储备项目,不安排一般房地产项目,不安排产业项目。同时细化“借、用、管、还”全链条管理举措。伴随这些举措的落实,专项债项目储备质量和速度或会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