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安全为基
时间:2021-07-26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后疫情时代,数字化体验诉求攀升。用户的需求就是改变的动力,金融机构跳出窠臼的愿望日渐迫切。

作为拥有庞大交易数据的国际卡组织,近年来,万事达卡在数字化、科技化领域的布局可谓频繁。强化人工智能、5G技术;提出“数据责任准则”倡议;推出数字货币测试平台,协助各国央行测试数字货币;斥资8.5亿美元收购数字身份验证公司……

一系列动作背后,是万事达卡“以技术为用,以安全为基,以信任为本”的拥抱数字化的核心思考。

面对数字经济红利,银行卡支付领域将出现哪些新的风险和机遇?如何识别这些风险?如何防控和化解风险?怎样合理利用数据资源?针对这些问题,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万事达卡中国区总裁常青。

支付风险防控挑战加剧

数字化支付转型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为支付安全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场景、特征的出现,意味着要有新的安全解决方案与之配套。

《中国经营报》:5月25日,最高法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银行卡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其中对银行卡盗刷等涉及银行卡的金融欺诈风险的处置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定。随后,6月10日,我国第一部关于数据安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以下简称“《数字安全法》”)公布,并将于9月1日正式施行。为何近期防范风险的法律法规密集出台?

常青:在后疫情时代,消费者习惯发生了明显改变,支付行为也随之改变,支付安全也因此要迎接新的挑战。

从全球角度看,我们观察到,网络购物以及非接触式支付(亦称非接支付)的规模正在快速增长。今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全球非接支付比去年同期增加10亿笔,有超过100个市场非接支付的占比增加了50%;在网购方面,去年全年网购金额增加9000亿美元,网购渗透率上升6%,相当于在一年实现了两年的增幅。

并且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消费者这样的行为变化是永久性的。换言之,全球数字支付是不可逆的。

万事达卡新兴支付指数调研显示,93%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使用新兴支付手段。我们通过全球调研发现,在数字支付领先的中国,有55%的消费者计划将更多使用网络渠道购物,这个数字超过了全球其他国家;有58%的消费者计划会更多使用非接触的方式来购物,43%的消费者计划要减少现金的使用。

数字化支付转型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为支付安全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场景、特征的出现,意味着要有新的安全解决方案与之配套。

《中国经营报》:目前《规定》已经落地一个月有余,能否谈谈类似法律法规落地后对卡组织和银行合作会带来哪些影响和变化?

常青:《规定》并不是孤立的。早在2017年,中国就颁布了《网络安全法》;2018年欧盟颁布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这是在全球范围内非常重要、非常有影响力涉及到信息安全的保护条例;去年,中国人民银行也颁布了一系列规定,其中包括了基于数据支付风险的规范等。

目前,国内外对于网络安全、支付安全以及涉及到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等领域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都在日渐完善。

以《规定》为例,其中明确了“盗刷交易”的定义,详细地厘清了银行卡盗刷纠纷责任的认定问题,对持卡人在哪些情况下可以不用为未经授权的交易承担责任有非常清晰的界定……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条目。且在《规定》中,还特别考虑到在中国应用非常普遍的网络支付环境,十分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要。

所以,《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推出,会推动整个产业积极的发展。在保障消费者财产权益的同时,有利于鼓励金融机构、银行卡组织提供安全性更高的产品和服务,从源头上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也有利于鼓励行业建立更好的协作机制。

“高科技”金融风险需行业协同防范

在这样的挑战下,防范金融风险就需要全球性的支付网络不断去监控风险,单一金融机构是很难实现的,需要跟整个产业一起合作,才能杜绝产业化的犯罪方式。

《中国经营报》:虽然近年来监管层和金融机构对于防范金融风险都有积极的作为,但目前仍有诸如银行卡盗刷的金融欺诈风险出现。在防范风险方面,金融机构还存在哪些难点?

常青:中国有句古话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全球数字化转型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浪潮,在此背景下,犯罪团伙的作案行为更具有专业化、产业化、隐秘化、场景化等特征,金融犯罪变得更复杂。

举个例子,在传统刷卡消费时代,同一张银行卡相近的时间内很难实现在北京和纽约先后购买咖啡。但在网络购物盛行的时代,即使是在几分钟内,借助网络同一卡号先后在北京和纽约购买咖啡也是合情合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判断一笔交易的真实性,这是金融机构要面临的新挑战。

并且,我们现在所说的“盗刷案件”,大部分是已经实现了的犯罪活动,通过卡组织、金融机构、商家、大型互联网平台,我们了解到,还有许多被系统层层拦截掉的欺诈尝试,这个数目更是庞大。基于我们自己的数据,全球范围内欺诈行为的发生已经达到了近20年来的最高水平。

在这样的挑战下,防范金融风险就需要全球性的支付网络不断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