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变化所表现出的新特点,即美欧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较大而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经济衰退趋势,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快速的经济复苏并展现出群体崛起的良好势头,为了给全球经济提供增长新动能、同时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于2013年秋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倡导中国与世界各国通过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而建立更加紧密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促进经济资源在区域层面乃至全球实行更加有效的配置而实现联动的区域和全球经济增长,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共商共建,中国带头积极作为
中国不仅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而且带头实施这一倡议。要实施如此庞大的一个系统性的全球倡议,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概括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共商和共建。
共商是共建的基础和起点。共商的目的主要就是要形成共识,不仅要在国内形成共识,也要形成国际共识,中国为此做了大量工作。201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中国行动等都做了详细阐述,提出了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国方案。
这一中国方案向世界公开发布后,迅速地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有些国家的政府部门、智库机构等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实施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中国政府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了关于改进和完善“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思想,也就是关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思想,特别强调了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必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
这些新思想,更好地契合了国际社会的期待与要求,进一步凝聚了国际共识,受到世界多数国家的欢迎与支持。
截至2021年6月23日,中国已同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表明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的国家数占世界主权国家总数的比重已超过70%。这说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于共建“一带一路”已清晰地表明了其明确的积极支持态度。有些国家尽管尚未与中国签署政府间的“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但也与中国签署了政府间关于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如法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国,这些国家的企业已在第三方市场(多数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与中国企业共建了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民生福祉项目,受到第三方市场国家及其人民的欢迎。这充分说明,共建“一带一路”在凝聚共识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充分凝聚共识的基础上,中国和相关国家在过去8年间开展了广泛的共建,包括共同选择好建设项目、共同协商处理好与项目建设相关的土地、税收、劳工、环保、设备、技术、法律等各方面的问题,还有项目融资问题等等。
其中有两项工作特别重要,那就是建设项目的选择和建设项目的融资安排。在建设项目选择方面,中国与相关国家所采取的基本做法就是优先选择那些涉及双边或多边发展战略规划为必须做的项目,通过对接发展战略确定相关项目建设的优先序。到2018年,仅中国的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与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国际产能合作等领域的建设项目和工程就已经超过了3000个,包括亚吉铁路、蒙内铁路、中老铁路等铁路项目,比雷埃夫斯港、吉布提新港等港口项目,中俄、中哈、中缅原油管道,中俄、中亚、中缅天然气管道等重大项目。
另外一项决定“一带一路”建设成败的重要工作就是融资。这项工作主要是由中国的金融机构完成。一般情况下,中国金融机构给大型的“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所提供的融资都会占到项目融资总额的70%以上,有些重大建设项目85%的融资都是由中国金融机构提供的。据不完全统计,在共建“一带一路”的8年时间里,中国的金融机构为相关项目建设提供了累计近万亿美元的融资安排,其中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都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融资支持。中国专门成立的“一带一路”专项投资基金—丝路基金以及由中国倡议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等也都为支持“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提供了融资支持,为保障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共享成果,“一带一路”建设早期收获丰硕
经过8年的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收获了丰硕的早期成果。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建设成果,就是“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体系已基本构建起来,特别是其中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能源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比较完善,形成了海陆空天电网立体结构,为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譬如说这对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发展、对推进欧亚经济一体化发展等都已经并将进一步起到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