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因贺兰山与黄河交汇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是一座依傍贺兰山而生的城市。
上世纪50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20多万建设者汇聚、扎根于此,利用贺兰山蕴藏的丰富矿产资源开矿建市,将这里发展成为全国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很多工业企业在全国乃至世界叫响。
靠山吃山难以为继,养山绿山迫在眉睫。资源枯竭、生态修复、低碳发展……60多年间,石嘴山多次“换脸”,在进退之间不断转换思维、创新理念,探索资源枯竭转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涉煤行业企业陆续退出,非煤产业日新月异。如今,随着深入治理,贺兰山已重归平静,从挖山人到守山人,石嘴山人的角色也发生着转换,这座年轻的西北城市正在踏上绿色发展的新路……
那片山:不再哭泣
贺兰山贯穿石嘴山市1/3的土地。丰富的煤矿一度释放巨大的发展“红利”,最高峰时,这里一年从贺兰山采挖2000多万吨煤。然而,靠山吃山让贺兰山满目疮痍,削山为沟、尘土飞扬、污水横流,主要沟道密密麻麻聚集着上百家煤场,污染大,环境差。
胡建洲是“三线”建设者后代,曾经担任原王泉沟煤矿副矿长,挖山一度是他的本职工作。“长4公里、宽0.3公里,沿着这条矿脉,曾分布着8个采煤区,最多时有400多人、100多台设备轰鸣作业,时不时响起炸山的声音,白天晚上不停地挖……”胡建洲回忆道,戴防尘口罩都不行,一吐痰就是黑煤灰,一刮风什么都看不见,简直没法形容。
贺兰山生态破坏严重,必须壮士断腕、铁腕整治。形成点线面互为一体的生态保护格局、保护区内煤矿等企业全部关闭退出、所有非法人类活动彻底停止……2017年以来,石嘴山上下同心共治,强力推动贺兰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攻坚战。
“破坏就是一下子的事,但治理起来太难了!”胡建洲说,王泉沟煤矿闭坑治理后,3个月没休息过,4500多台机械设备先后开进山,100多人整整撒了两天草籽,但草籽被山鸡吃光、树种不活等情况时有发生。
如今,胡建洲已成为一名巡林管护人员。从挖山到守山,转变身份的同时,胡建洲对贺兰山的感情也在变。“以前上山就是操心多挖煤,可心里是不情愿来的,现在一天不上山转转,就感觉不踏实。”胡建洲说。
从一味索取转向生态修复,石嘴山有一批像胡建洲一样的人,见证着贺兰山一天天的美好,也正是因为亲历感悟着,他们坚守的心才更加坚决。如今,贺兰山“黑、脏、乱、差”的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自然恢复及人工生态修复工作稳步推进,贺兰山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生态建设’是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已累计完成治理面积146平方公里,退出煤炭产能2000万吨,涉煤产业纷纷转型。”石嘴山市委书记王刚说,今年我们又提出要“立下愚公志、苦干三十年、绿色贺兰山”,宜草则草、宜林则林,新增营造林4.3万亩,提升贺兰山气候调节、防沙固碳、水源涵养的生态功能。
那座城:焕发生机
在石嘴山市惠农区北部一块800多亩的土地上,一家企业从“冶炼”时代到“研发”时代的变革,折射出这座城市的变迁。
企业代号“五四厂”,是宁夏第一家钢铁企业。1958年国家一声号令,大批技术骨干和设备从鞍山、天津、唐山等全国各地的知名钢厂空降至此,秉承着“好人好马上三线”的精神,迅速生产出全国独有的工业产品,主产品钢丝绳的产能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当时这里十分繁华,商场、医院、学校、派出所什么都有,上下班时间车流不息,工人们都很自豪。”提起往日的风光,企业管理人员邵定基仍十分怀念。经历过企业辉煌时期的他,也感受了之后走向衰落的萧条。资源枯竭、人才外流、经营困难……企业负担愈加沉重。“生活环境也不好,实际上很不宜居,大家都搬到市区里的安置房了,留下一片片残垣断壁。”
曾经的“工业明星”必须转型,如果没有跟得上时代发展的独特技术,企业只有死路一条。经历了艰难却坚决的“关停转”,原石嘴山钢铁厂在传统工业改造提升的道路上越走越快,依靠“脱胎换骨”获得新生。
“依托中科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新技术,我们建设了年产5万吨的月桂二酸项目,主要原料来自10公里范围内的周边企业,生产的产品则用于高端尼龙。”如今,邵定基已成为宁夏恒力生物新材料公司这一现代化企业的副总经理,“新厂就选在原来的居民区,这片废墟又迸发出希望。”
在石嘴山,有一批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重工业企业像“五四厂”一样“壮士断腕”地淘汰落后和升级改造。正是他们的努力,传统产业才没成为这座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的“拖油瓶”。“十三五”以来,石嘴山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600多万吨,近三年累计出清“僵尸企业”291家,“散乱污”企业668家实现动态清零。
“大力发展非煤产业、新兴产业和接续替代产业,是实现减污降碳、加快动能转换的关键所在。我们在建链、延链、壮链上下功夫,发展产业集群,增强产业活力。”石嘴山市发改委副主任马仲武说,“十三五”时期,全市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58%提升至87%,特钢、锂离子电池、特色精细化工材料、高性能纤维、高分子材料、半导体等产业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