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第一批毕业生经历了什么?
时间:2021-07-20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2021届的毕业生不太走运。

去年的毕业生虽然经历了疫情暴发,但企业以及毕业生最看重的秋招在疫情到来前已经结束。之后,在“硕士研究生扩招”“特岗计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加持下,一批没有去向的毕业生也被补捞上来。

而在疫情暴发一年之后,如今,新一届毕业生迎来了人生选择的分叉口。毕业生人数再破新高、挤兑的竞争者、变动的就业市场——今年的毕业生将直面疫情带来的长尾效应。

还需要毕业生吗?

每年11月底,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北区体育馆都很热闹。这里会举办当年规格最大的综合类招聘会,按照传统,数百家企业会在这里搭建展位,网罗所需要的毕业生。

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而言,招聘会是求职最高效也最可及的路径。学生可以当场投简历,并与企业直接对话,是一个简单直接的双向了解的机会。不过,根据智联招聘的调研,2021届进入学校开展招聘会和宣讲会的企业数量大幅下降。

复旦大学官网的数据显示,2020年11月举办的秋季综合类招聘会,共提供招聘岗位600余个。而在2019年11月,这一数据接近1万。清华大学的官网数据显示,2021年3月,其校园招聘会提供8000多个招聘岗位,而据2018年和2017年的公开数据,往年提供的招聘岗位均在3万以上。

“受疫情影响,学校不太适合大量人群的聚集,(活动)落地更难一些。”在厦门一家互联网公司从事招聘工作的吴丽说。

今年,不少企业将招聘会改到线上。一名来自上海的应届生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表示,今年其所在学校有类似小程序这样的第三方线上招聘合作渠道,“8成企业的招聘会都在线上举办。”这位同学投了100多份简历,其中大多数都通过线上招聘会投递,只有6份在线下投出。

疫情已经将毕业生就业市场划分为前后两段。吴丽透露,在疫情之后,其公司已经停掉了校招,并且今年还没有开放。但同时,她也表示,企业未来仍然有招聘应届生的需求。

公司的招聘需求主要跟业务预期有关,这会直接影响公司的人才结构。比如在快速拓展业务期,公司更需要有经验的人来做补充,那么这部分人才就要依靠社招填补;而当企业需要持续造血,则要依靠校招生来完成人才培养。“在正常情况下,企业到了一定规模,每年对两条线的人数需求都会定期滚动。”吴丽解释道。

但对于受到疫情影响的公司来说,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会首先削减对应届生的用人需求。一位大型软件服务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工程师招聘偏好于经验丰富能直接上手的员工,校招生在业务方面还不够成熟。从其所在公司今年的招聘需求来看,对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需求仍然不变,但公司校招的名额已经从往年的千人规模缩减到几十的量,“主要还是跟营收有关,要等营收回暖。”

经济基本面还未完全恢复,疫情给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还在持续显现。智联招聘调查后给出的关键词是——企业招工量下降了,毕业生的求职周期变长了。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毕业生今年的就业意志普遍薄弱,仅有56.9%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加入就业大军,较去年降低了18.9%。主观意愿是一方面,客观压力也同样困扰着他们,在没有获得offer的原因里,选择“迷茫”的毕业生占43.6%,“未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获取工作机会的渠道少”“没有满足我的工作”这些客观因素也成了毕业生们在找工作时碰壁的原因。在主客观因素的双重夹击之下,2021届高校毕业生正迎来一场考验。

激烈竞争下的学历战

成苗同时参加了秋招、春招和公务员考试,她的一个感知是,今年海外回来的硕士变多了。

成苗是某211财经大学金融专业的硕士。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常见的就业出路有两条:要么去做投融资,要么去做财务相关的工作。成苗清楚相较于清北复交的金融毕业生,她的背景没有优势。券商、基金类的工作够不上,银行是她和身边大多数人的选择。银行不仅能提供大量的岗位吸纳批量的毕业生,而且工作还算体面。这对她来说,是条不错的出路。

成苗自认为是一个不太出众的人,在班级里不算默默无闻,但也不是最优秀的那一拨,她形容自己“不容易被发现”。因此,从去年秋招开始,她就做起两手准备。一方面准备考公务员,一方面准备去企业求职,求职方向主要是银行。投出去的简历有近20份,但有1/3没有通过初选。

去年年底的秋招,成苗面了五六家银行,她发现,高学历是面试者的标配。“基本上没有本科生,全是硕士。”成苗说,“小的银行我会投管培岗,大银行就只能投营销岗,但大量营销岗也基本全是硕士来竞争。”她周围的几个朋友,也都在秋招向地产、互联网行业求职失利后,转投了银行。

在一家中小型股份制银行的管培生面试中,成苗进了二面,与另外4个候选人共同竞争。这4个对手中有3个是海归硕士,另外一个是985硕士。成苗发现,自己的211硕士学历在所有人中最不显眼。

成苗并不是唯一一个感知到应届留学生多起来的人。多名受访者均表示在面试过程中与留学生相遇的次数不低。另外一位金融专业应届生提及,在一场十几个人的面试中,留学生人数占了一半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