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哪里?
在制造业重镇苏州,缺工问题已经持续十几年,老板们每年都想办法找工人。“能解决早解决了。”一位苏州工业园区半导体企业的老板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
如今,中国正试图通过劳动保护、职业教育培训、收入分配改革,甚至是教育体制、人口政策的完善,来解决长久以来工厂面对的“招工难”问题。
教育政策似乎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政府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体制性设计和全盘考虑的战略性思维。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在职业教育发展“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基本政策下,截至2020年12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600.37万人,占高中教育阶段的41.7%。制造业较为集中的江浙沪等地,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比重已经基本相当。
但工人来源的缺乏,却是系统性原因的累加,它还涉及社会价值认同、社会结构变化等非经济层面的成因,若想解决,必是久久为功,甚难一劳永逸。
2020年8月,苏州市统计局发布的规模以上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报告显示,92.2%的企业反映“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是求职者对薪酬、就业环境的期望过高以及符合岗位的应聘者少,而不是没有应聘者,这对于求职者来说是“就业难”。可以说“招工难”与“就业难”的双重矛盾一直存在。
一切刻不容缓。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从2006年的32.5%,下降至2019年的27.7%。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将影响经济增长、城镇就业,削弱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从一万到两千
一直以来都缺工人。现在缺工10%~20%,也就是10到20人,主要缺少普工,因为工资不高,员工稳定性不强。
6月下旬,常州已进入梅雨季,天气潮湿闷热。常州老三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老三集团”)的厂房门前贴着招工启事,上面写着,因扩大生产,要招收缝纫工数名,招工要求只有一条:16~35周岁,身体健康,待遇一栏下则写了8条,其中包括带薪免费技术培训。
夏天,对于以前的纺织工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友好的季节。20年前的车间里,没有空调,只有电风扇。有人晕倒是常有的事。天气热的时候,李承霞记得,老板会用一些绿色的大桶盛放冰块,放在车间降温。
因为手臂上常有汗水,夏天一般不会做白色的衣服,怕汗渍洗不掉。一天完工后,整个人都是湿漉漉的。
现在车间内有了空调,温度适宜,工作条件明显改善,但工厂门口已没有李承霞当年求职时的盛况。她说,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做这一行。
这是李承霞当年向往的职业。过去,农村有钱人家每年都会请师傅到家中做衣服。因为家中条件不好,她想学做服装,给自己做好衣服,不用花钱。村里人也觉得在工厂里工作好,在室内工作,不像做农活风吹日晒。
2003年春节刚过,24岁的李承霞离开老家安徽,跟着亲戚到常州找工作。找工作的难度超过她的想象,每个厂都挤满了来应聘的人,有的还要考试,她没有技术进不去。
招聘者会问到详细的家庭背景,希望是家庭条件差、子女多的,这样的人工作压力大,可以长期留下来。
大约一个星期后,李承霞还没有找到工作,身上的钱所剩无几。打算回去时,厂长收留了她在老三集团做一名辅助工,干杂活,工资每月200元,而一线工人能拿到800~1000元。
18年后,李承霞有了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老三集团工会主席等身份。老三集团则从23个分厂的1万人,变成现在5个分厂2000人。厂里没什么年轻人,以80、70后为主,和从前一样的是,学历大多仍是初中。李承霞记得,大约从2008年之后,一线工人开始减少。
2010年,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城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用工荒”。据新华视点报道,仅浙江湖州用工缺口已经达到5.3万,台州市仅市区企业提供的岗位有4.5万,而进厂求职的农民工只有1.4万人,供需比为1∶3。杭州市外来劳动力市场供需比更是达到了1∶20。
到2020年7月,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关于是否存在“招工难”问题的企业占比,不存在的占36%左右;存在但不太严重的占50%;存在且比较严重的占12%。
浙江永康是中国“五金之都”。黄康壮是当地一家主营保温杯制作公司的董事长,公司于2008年成立。他向记者表示,一直以来都缺工人。现在缺工10%~20%,也就是10到20人,主要缺少普工,因为工资不高,员工稳定性不强。
杭州萧山的一家劳务公司负责人表示,近几年物流、快递、外卖等职业的兴起,工人都喜欢做“日结”的工作,“短平快”,不要企业交“五险一金”,而要短期结算更高的时薪。
“因为用花呗、借呗、信用卡等,征信有问题的人很多。”他说,不做“日结”缓解不了还款压力。一半以上的工人都挑“日结”做,工厂招工就难了,更多的企业需要与劳务公司合作,劳务公司也越来越多。他的公司开业4年,人力资源的争夺日渐激烈,生意变得难做。
2017年8月,浙江省统计局的一份就业情况分析报告显示,该省部分企业招工难依然存在,缺工以普通技工为主,且员工变动较为频繁。第二季度,有61.4%的受调查企业表示存在招工难问题,缺口最大的是普通技工,其次是经营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