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向中国颁发国家消除疟疾认证。从20世纪40年代每年报告约3000万疟疾病例,到2017年的零病例,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历经70余年不懈努力,成功消除疟疾,世卫组织称赞这是“一项显著的成就”。
《经济参考报》记者经过长期跟踪调研发现,一方面,中国抗疟虽取得非凡成就,但仍面临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风险;另一方面,尽管我国在青蒿素产学研领域取得瞩目成就,但在国际上依然“叫好不叫座”。
受访专家建议,要保持疟疾防控力度不松懈、加大科研投入和对外医疗援助力度,积极向世界推广中国抗疟成功经验,提升中国青蒿素产业的国际话语权,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3000万例到归零
世卫组织派员来华现场审核
专家一致同意认证
国家卫健委最新公布的信息显示,疟疾曾是中国流行历史最久远、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新中国成立前每年约有3000万疟疾病人,其中约30万人死亡,病死率高达1%。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抗击疟疾,建立了科学精准的疟疾防控策略和灵敏高效的报告、检测、治疗、监测和应急处置体系,具备了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能力;研制的青蒿素等抗疟特效药和治疗方案,创新实施1天内完成疟疾病例报告、3天内完成病例复核和流行病学调查、7天内完成疫点调查处置的消除疟疾“1-3-7”工作规范,开展的多部门和区域联防联控以及边境地区防控合作机制等中国经验,为全球抗疟贡献了中国智慧。
来自国家卫健委的资料显示,2016年,中国报告了最后一例本地原发疟疾病例,2017年后连续4年未发现本地原发病例。为何时至今日,世卫组织才向中国颁发国家消除疟疾认证?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世卫组织了解到,消除疟疾认证是世卫组织对一个国家无疟疾状态的正式承认。如果一个国家以严格、可信的证据证明,至少在过去连续3年内,按蚊引起的本地疟疾传播链在全国范围内已被阻断,世卫组织就授予该认证。该国家还必须展现出防止疟疾再次传播的能力。
在连续4年报告无本地疟疾病例后,中国于2020年向世卫组织申请消除疟疾正式认证。随后,独立的消除疟疾认证小组成员于2021年5月来华,核实中国无疟疾状态及防止疟疾再次发生的规划。
“尽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来华核查有一定困难,但世卫组织一直坚持‘现场审核’原则。受疫情影响,现场认证的人员规模虽有所压减,但程序和步骤并未减少,绝不走过场。”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任明辉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透露,世卫组织共派出3名来自英国、加纳、塞内加尔的专家,由1名中国籍世卫职员陪同,入境中国后先在上海隔离3周,随后分两组前往海南、湖北、安徽、云南4地开展现场审核,并与中国专家和国家卫健委交换意见。认证小组将现场审核情况带回世卫组织,与更多的专家组成员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实现了消除疟疾的目标。”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全球范围内目前已有40个国家和地区获世卫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中国是30多年来在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域第一个获得无疟疾认证的国家。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Tedros)在一份官方声明中表示:“今天我们祝贺中国人民在全国范围内消除了疟疾。他们的成功来之不易,是经过几十年有针对性的持续行动才取得的。中国加入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行列,向世界表明无疟疾的未来是一个可行的目标。”
“获得世卫组织‘无疟疾国家’认证,是中国继天花、脊髓灰质炎、丝虫病、新生儿破伤风之后消除的又一个重大传染病,结束了疟疾在中国肆虐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公共卫生史和全球消除疟疾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任明辉说,“疟疾等传染病防控需要综合施治,这表明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愈发健全完善。”
世卫组织全球疟疾规划主任佩德罗·阿隆索(PedroAlonso)认为,几十年来,中国跳出固有思维模式,寻求创新方法,加快消除疟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全球产生了显著连锁反应。
“从3000万疟疾病例降至数百万例甚至数千例,直至归零,疟疾防控战役越到最后越困难。”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徐承超说,“这表明党和政府为了百姓健康持之以恒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非常了不起。”
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相关负责人认为,消除疟疾成就的取得,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巨大力量,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是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的具体实践,是爱国卫生运动、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成效,展现了我国履行国际义务、践行国际承诺的负责任国家形象。
防控不可松懈
中国每年仍有逾2000例输入性疟疾
世界近半数人口面临疟疾风险
“中国取得国家消除疟疾认证消息一出,赢得海内外一片赞誉。此时要保持头脑冷静,切莫以为我们实现了最终目标,就可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世卫组织消除疟疾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执行主任曹俊说,“务必清醒认识到输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