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向IMF执董会宣布,提议任命李波出任副总裁一职,自2021年8月23日起生效,这一宣布标志着李波将接替张涛,成为IMF第三位华人副总裁。值得品味的是,在目前全球疫情整体趋缓但离完全结束尚有距离,世界经济稳步复苏但分化严重,各国及不同群体间贫富差距拉大,气候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加大的情况下,上述提议颇具意义。
再次彰显我国国际地位
从朱民、张涛到李波,中国先后有三人出任IMF副总裁,背后是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性跨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危机后10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国经济再次发挥了全球经济增长稳定器的作用。
2020年,中国疫情防控得当,较快复工复产,成为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不仅弥补了其他国家生产能力的下降,也通过内需扩张、进口增长,改善了贸易伙伴的外需。2021年以来,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复苏态势,消费、投资等内需持续改善,出口继续快速增长,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近期,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等纷纷上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1-2个百分点,显示出较年初更为强劲增长预测,主要归因于中国等少数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复苏。
从IMF最高管理层的安排模式来看,目前IMF四名副总裁中,除了代表其他发展中国家一名副总裁(利比亚籍)外,日本和中国各有一名,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综合国力和对世界经济贡献度的考量。
必然与偶然
从以往人员的任职履历看,IMF副总裁人选不仅具备海外的学习背景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工作经验,还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尤其是需要对宏观政策、国际经济、政策制定等具有深厚研究。纵观从业经历和学术之路,李波赴任IMF副总裁具有一定的必然与偶然。
从公开信息看,李波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国际经济专业,后在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系取得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博士就读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系经济学专业、哈佛大学法学院职业专业。1999年毕业后,分别在美国达维律师事务所纽约总部任专职律师、美国达维律师事务所香港办事处专职律师。
2003年,按照第二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中国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人民银行不再负责银行业监督管理,由新成立的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专门履行银行业微观审慎监管职责。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也紧迈脚步进入推进阶段。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作为最早从海外引入央行的人才之一,李波于2004年加入人民银行并在条法司开始了央行历程。在这之后的十四年,李波先后担任人民银行条法司司长、货币政策二司司长兼上海总部跨境人民币业务部主任、货币政策司司长兼上海总部公开市场操作部主任。
除了长期在央行履职外,李波还曾在中国多个公共部门任职。2018年至2019年,担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国侨联)副主席。2019年至2021年,任重庆市副市长,成为了主管金融和商贸的“金融副省长”,分管金融发展和监管、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等工作。经过3年“在外”历练,2021年4月重回人民银行担任副行长,主管条法司、宏观审慎管理局和国际司,并负责制定金融稳定法等相关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重返央行后的履职中,李波已更多地参与到中国金融外事工作中,多次参加IMF、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会议,已然在为赴任IMF做准备。
从“三个”角色看专业优势
是货币政策二司首任司长,人民币跨境贸易支付重要参与者和制度设计者之一。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相关办法发布,这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在此之前,国际贸易一般用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结算,跨境贸易用人民币结算显然是个巨大飞跃。而与此同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人民银行抓住一些国家亟需签订双边货币互换、构建国家金融安全网的有利时机,陆续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也被认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截至2019年末,中国与39个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超过3.7万亿元人民币,扩大了人民币的使用。
是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参与者和制度设计者之一。2015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相继爆发了股市和债市风波,互联网金融乱象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也迎来了新的改革变局。为克服传统微观审慎监管的局限性,弥补监管真空、补齐监管短板,亟需在货币政策之外提出另一支柱,形成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互相协同配合的局面。时任货币政策司司长的李波担负了此任。2016年,李波牵头撰写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研究”课题,后又以主编身份出版了《构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一书,提出和回答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一系列问题。
2017年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2019年人民银行“三定”方案提出设立专门的宏观审慎政策部门,标志着“双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