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听起来够高大上吧?可它并不是搞研究的!且它不属于重庆市级单位,而是属于重庆市璧山区!
原来,璧山区成立这个研究院,是让它干一件大事:科技成果转化,普遍面临“最后一公里”难题。这家以“高新技术产业”冠名的“研究院”,其使命就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集“技术经理人”“风投机构”“孵化器”等多重角色于一身,既注重发挥科研团队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又配套大量创新链、产业链资源,全流程护航成长,孵化催生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企业。
电动车无线充电装置、燃料电池无人机、纳米银柔性触控屏智慧黑板……走进这家研究院,只见刚投用不久的大楼里,一批已孵化的“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感十足,其推出的创新产品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这些成果转化成功的背后,是一次以问题为导向的有益探索。
“不一样的研究院”
担起“草船借箭”大任
作为曾经的“西部鞋都”,重庆璧山区近年来立志于鸟枪换炮、凤凰涅槃,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但作为一座西部中小城市,科技资源先天不足成为“拦路虎”,而璧山的破解之策是“草船借箭”。璧山区委书记蓝庆华表示:“区里缺乏高端科教资源,技术供给不足。一山之隔的重庆大学城拥有4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潜力很大。把他们‘引流’过来,我们就能双赢。”
而要实现“草船借箭”,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仍有待破解。据悉,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大量的实验室科研成果都变成了paper(论文),原因何在?蓝庆华认为,这是因为持有成果的教授不懂市场和产业化,而企业一方面不了解这些成果,一方面又对这些科技成果心存疑虑;更重要的是,实验室成果转化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中试阶段,教授们没有资金投入,企业也不敢贸然投资,这就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为此,2019年璧山投入4亿元成立了国有独资企业——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专门致力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这个“不一样的研究院”不搞科技研究,而是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难点,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的成果转化策略:以往由政府出资设立的研究院多为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产业技术”研究,注重原创性技术,成长周期慢;而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则致力于成为“孵化高科技企业的企业”,通过充分利用已有的原创科技成果,将“技术”孵化成“产业”,聚焦“技术产业化”。
与“行政化”研究院不同,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则完全市场化、产业化。“研究院除了科技人员,还汇聚了大量工程、金融、财务、评估以及市场营销等领域的人才。”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负责人陈锦说,打造复合型团队就是要推动科技成果完成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跃”,把专利变成产业,把paper变成“钱”。
陈锦介绍,研究院还组建了20余人的专家库,依靠“集体智慧”评估、鉴别相关科技成果,确保甄选出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市场成熟度高的好项目。迄今,研究院已考察、签约了一大批项目,涵盖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众多新兴产业领域。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更加市场化专业化
2002年以来,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一支研究团队持续深耕无线充电技术,并走在学界前列,但因缺乏中试环节和启动资金,在产业化方面一筹莫展。2019年,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找到这一团队,双方约定:项目团队整体“入孵”璧山,以专利技术作价3000万元入股,研究院出资2000万元,共同成立华创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由于技术实力过硬,加之应用场景广阔,公司现已推出无人机库、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等产品或技术,入孵仅一年就实现营收1100万元。
像这家公司一样,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现已建成“筛选引入、论证评估、组建模拟公司、成立新科技企业、中试制造、产品推向市场”的畅通管道,科研人员按知识产权估值作价入股,与研究院及社会风险基金共同投资,结成利益联结体,共同成立的公司都冠以“某某研究院有限公司”之称;研究院在办公场地、贷款融资、人才招聘等方面,全流程帮助解决初创企业诉求,保障其安心开展成果转化。
“以往,政府部门主导的研究院决策较慢,可能跟不上市场变化。我们通过合股发展,让入孵企业‘占大头’,充分发挥他们机制灵活、反应迅速的优势,研究院则‘甘为保姆’,做好各类保障,让企业安心从事成果转化。”陈锦说。
初创企业往往由于缺乏中试基地等综合服务平台,影响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制约企业生产经营。重庆万泰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宝玉告诉记者,公司曾一度因为缺乏中试平台导致光传感等数款产品无法上市,错失了发展良机。“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投资1200万元打造的中试平台,可供各类企业开展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减轻了企业负担,加快了新产品迭代速度。”陈锦说,研究院还与川渝30多家科研院所共享科研设施与仪器,入孵企业可免费使用这些设备及仪器开展各类试验。
在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产业孵化之外,良好的生活条件、优美的生态环境也成为科技创新的有力加持:办公大楼五星级标准打造,实验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