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的非遗传承人和平,用有着悠久历史的鹰骨笛,在上音歌剧院的舞台上奏响第一个音符。观众的思绪随着音乐飘到雪山之巅,看见雄鹰振翅飞过。
7月3日,“手牵手·心连心——《从黄河到长江》主题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学院歌剧院举办公益首演。原创钢琴与民族器乐组曲《黄河源》拉开序幕,这也是果洛州第一支室内乐团队“阿尼玛卿组合”的首次亮相。
“阿尼玛卿”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雪山乡境内海拔最高的雪山,山上的冰川融水汇入黄河支流。在藏语里,“阿尼”意为先祖老翁,亦有幸福、博大之意思,“玛卿”意为黄河源头最大的山,也有雄伟壮观之意。
这支由西洋乐器钢琴、江南丝竹乐器竹笛和诸多非遗乐器、原生态人声组成的室内乐团,巧妙融合了古老的藏族乐器,演绎出从黄河到长江波澜壮阔的历程。此次演出之后,阿尼玛卿组合将随整台音乐会赴西宁、果洛、北京等地开启全国公益巡演。
挖掘非遗,组建汉藏融合乐队
今年是上海对口支援果洛州第11个年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国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黄河横贯果洛州五县,流程长达760公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当地的生态文化、格萨尔文化意蕴深厚,2014年7月,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
果洛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赛措介绍说,作为上海与果洛重要的交流交往方式,多年来,两地以文化为媒,交流交往日益深入,格萨尔藏戏展演、非遗展示、民族文艺表演等一系列活动在沪果两地开展:“作为国家级的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区,果洛是格萨尔文化的富矿区,有说唱艺术、国家级的格萨尔传承艺人,这里有着说不完、画不完的格萨尔。”
去年,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刘照陆与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汤声声,应青海省委邀请出席首届“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并作为柔性人才项目引进签约果洛藏族自治州,帮助加强当地的文艺团队建设。刘照陆介绍,上海音乐学院历来有着深厚的民族情结,上世纪50年代,便开设少数民族班,开启民族音乐教育的先河,招收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了才旦卓玛等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歌唱家。
从去年到今年,上音专家团队在果洛州调研与采风的过程中,与当地艺术家交流时萌生了一个想法:创建一支中西合璧、汉藏融合的乐队。刘照陆觉得,当地艺术家的歌唱就像皑皑雪山,自然、纯粹,有一种纯真朴实、直抵心灵之美。通过一定的音乐专业训练,会带来更多惊喜和可能。
人们熟知藏族人民能歌善舞,实际上,藏族音乐也是藏族人民血液中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在藏族民间,吹、拉、弹、击乐器俱全,在牧场、民间和寺院,不同的器乐能以不同的性能和色彩演奏乐曲。赛措告诉第一财经,这些乐器当中,亦有不少濒临失传的非遗乐器,对乐器的收集、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因此,将这些民间传统乐器搬上舞台,展示它们与众不同的魅力便成了艺术家们共同的愿望,而组建一支乐队,是将这些乐器保护和传承下来的最佳方式。
2021年初,汤声声担任果洛州民族歌舞团特聘艺术顾问,创建了果洛州第一支钢琴与民族器乐室内乐团队“阿尼玛卿组合”,并创作了原创钢琴和民族器乐组曲《黄河源》。
据了解,阿尼玛卿组合中使用了钢琴以及多种民族乐器,其中包括江南丝竹乐器竹笛,500多年历史的非遗乐器“玛曲牛角琴”,非遗乐器藏族鹰骨笛,上千年历史的非遗乐器德钦弦子,1856年以前诞生的非遗乐器“龙头琴”,一直流传在西藏地区、出现于公元9世纪的达玛鼓,以及吉祥海螺、打击乐器“丁夏”、原生态人声等。
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的融合并非一蹴而就,在组建当中遭遇了许多困难,仅是调式的配合就历经无数次的磨合。在汤声声看来,最终能够完成组合的搭建和创作,是因为团队的成员之间一直互相商量,互相学习。组合艺术总监、果洛州民族歌舞团副团长才旦此次在乐队中担任竹笛演奏,他对乐队中使用的各种乐器如数家珍,熟稔它们的前世今生。
在才旦看来,鹰骨笛定是不可或缺的:“雪山最高的就是天空,天空中飞的就是雄鹰,雄鹰代表着对吉祥的向往。”鹰骨笛是因由秃鹫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常用于独奏,是一种“色彩乐器”,因此在融入组合的时候遇到了调式上的困难。为了能够与钢琴的调式融合,和平制作了多根鹰骨笛,他是玛曲牛角琴的传承人,同时也会演奏和制作多种非遗乐器,他制作并演奏的鹰骨笛为《黄河源》拉开意境悠远的序幕,并成为乐章中表现雪山意境的关键乐器。
阿尼玛卿组合队长土旦金巴擅演奏龙头琴,也能够不间断吹奏吉祥海螺,他掌握了需要极高天分才能习得的循环换气法,在《黄河源》的第四乐章,吉祥海螺的乐音与带着远古的回想,象征着和平的祈愿,赢得了观众的掌声。组合中,承担弦乐功能的是德钦弦子和牛角琴。“过去我们提到弦乐就会想到二胡,这次使用德钦弦子、牛角琴。希望能够更好地传承藏族民族乐器和音乐,作品里使用了许多藏族民族的旋律素材,包括史诗格萨尔说唱的旋律,民间的曲调和民谣。”汤声声向第一财经表示。
用现代方式演奏传统乐器
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