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秘籍
时间:2021-07-05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如何理解“中国模式”开始反哺德国

到目前为止,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德国的技术沉淀包括欧美的一些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的需求。我们要深入挖掘本土客户的真实需求,结合我们的经验进行引导,以提供更适合的、增值性的解决方案,这才是真正地把技术红利从德国转移到中国。同时,中国有很多具体的创新性的应用场景,企业在产品的研发投入,反应速度,以及对成本的控制能力方面也是欧美企业所不能比拟的,这就是我看到的中国的模式,中国的技术红利开始反哺德国的趋势。

国内企业在产品的研发投入,反应速度,以及对成本的控制能力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首先,对于传统机械类制造产品的交付来说,考虑到中间运输和国际物流的影响,中国本土企业的反应速度是一巨大优势。其次,在成本方面,我个人认为,生产同样质量的产品,单纯制造成本中国企业并不比德国低多少,这主要是因为德国整个机床设备的利用率,包括自动化程度都比较高。但德国面临更高的人工装配成本,这直接影响到装配的效率,而且这种人员成本,包括管理成本目前还在增长。举例来说,我们某一类的产品装备需要1个人8个小时的工作,如果每个小时按照60欧元的成本来计算,装备成本就占据了它整个成本几乎50%以上,而中国的占比可能只有20%。

而且,从手机制造行业来看,中国本土企业对良品率的控制,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到目前为止达不到的,这反映了行业的管理水平。

再次,体现在反应速度上,我们传统的汽车行业客户按照周来计算,国内的3C行业是按照天来计算的,这要求我们每一个交互的节点都要进行无缝对接,我们的团队一开始还真的不适应,但不断的压力测试,最终也帮助我们强化了内部管理。

简历

杜尚俭博士,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在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完成了机械工程方面博士学位,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并联机床的动态仿真和五轴数控加工的方针和优化。其研究成果为并联机床的进一步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可行方向。曾工作于德国巨浪机床公司和玛帕精密刀具公司,主要工作领域在发动机及零部件高效、高精度加工方面,现为德国雄克中国区总经理。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