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不同产业间技术融合不断加速的背景,另一方面是全球化技术转移的背景,所有这一切,都考验着企业组织的应对能力。
雄克中国总经理杜尚俭博士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来袭,为不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按下了加速键,数字技术正在重构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在中国这种改变尤为明显。”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中国用户的需求早已不同以往,更不同于其他市场,在对德国产品可靠性信任的基础上,对其柔性提出了更强烈的需求。“用户思维”的作用越发明显,对深度的非标定制化产品的需求趋势明显。
正因为非标定制化,产品和解决方案都需要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缺少数据的积累,就很难让企业的研发和创新在应用上落地。从组织和流程上解决这一问题,正是杜尚俭博士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方面,我们看到过一些严重的教训实例。当年,在3C领域的制造链条上,很多世界著名的机床企业都有参与,但大多数都只提供了一次合作订单之后就再也没有生意了,最后3C行业使用的机床大都由国内来提供了。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完全按照德国的理念,根本不适应客户的需求。说到底,企业传统的组织架构上如果不匹配,就很难满足这些需求。”杜尚俭说。
最终,这些企业在服务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客户还不满意,设备只能处于闲置状态。而反过来一些起步虽然晚但围着用户需求发展的团队伴随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国内的隐形冠军。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企业、中国工程师越来越让这些欧洲企业刮目相看,中国技术开始反哺全球。以雄克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欧洲高端制造企业开始加快在中国的本地化研发,加速布局中国市场,同时重构企业的组织和流程。
杜尚俭告诉记者,“我们看到,组织的连接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将德国原来的产品负责制变成项目负责制,将层级式的组织架构变成扁平模式,我们外聘了辅助专家和技术服务人员,从2013年开始,我们与德国总部之间就采用视频会议的方式协同且高效地解决问题。为了实现项目的快速实施,我们准备了很多提升工作效率的方式来弥补。同时在架构上与德国总部之间做了明确的分工,比如德国团队负责整个产品的制造,中国团队负责客户的服务,技术方案的准备以及外围配套的方案,这样的一个衔接,就保证了项目在中德之间的有效运行。”杜尚俭博士告诉记者。
在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作为德国企业的雄克在产品价格上没有明显优势,但他们推出的柔性、智能、复用的工装理念,从整体效益提升、综合成本考量的角度,满足了用户的智能制造新需求,这样的长效机制更适应用户的可持续化发展。
“这种软实力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它让我们站在竞争力的制高点。依托这种软实力,我们可以不断地给客户输送新的应用,释放企业的自由度,提高整个制造的效率,这是我们的优势。”杜尚俭博士表示。
在杜尚俭博士看来,“产品是基,应用是桥,我们团队要做的,就是把德国的产品理念与客户的期望和需求连接起来。实际上很多运营不好的公司,不是其产品不好,而是连接没有做好,这应该是所有国际化企业都需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