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对的时间来了吗
时间:2021-07-05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当贸易和掠夺开始最大程度满足贪婪的时候,公司这种新型组织出现了。1602年,东印度公司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公司由1143名投资者共出资645万荷兰盾,目的是集中力量干大事,垄断通往东方的贸易。这家通过创新形成的新型组织,让欧洲大陆边缘的这块低地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子宫。

不得不说,股份公司是一种天才的设计,东印度公司在设立时就认识到,保持股本的长期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要,公司章程中规定,成员可自由撤走其资本和应得利润,但要在10年之后。丰厚的利润让很多没有赶上第一艘“欲望之船”的人非常眼热,而老股东们看到公司这么赚钱,实在不愿意等那么长的时间变现。在多数股东支持下,章程修改,股票被允许转让。人们开始在阿姆斯特河的大桥上买卖股票。1609年,在皇家的支持下,一个拥有柱廊和钟塔的四方形建筑——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开业,这是世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18世纪,世界经济贸易霸主的位子转移到了英国。1773年,人们聚集在伦敦柴思胡同的乔纳森咖啡馆,买卖政府的债券,这里成为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792年5月17日,24个证券经纪人在纽约华尔街68号外一棵梧桐树下签署了协议,协议确定了经纪人的“联盟与合作”规则,这一天被当作是纽约交易所的诞生日。1848年,第一家现代意义的期货交易所成立于美国芝加哥,交易粮食期货。

股票、债券、期货,当交易跨越几千年来一直沿袭的实物商品,开始交易虚拟的承诺和信用之后,以财富欲望为底色的现代资本主义的创造力被不断激发。

如今,无论是老牌的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芝加哥交易所,还是后来逐渐形成的东京、新加坡、上海、深圳交易所都是在基本相同的框架下进行交易的。无论交易的品种有什么不同,交易的手段和规则有什么样的变化和创新,有一点不变的是,所有交易标的,都是传统商品属性的自然延伸,所有的交易行为都是基于获得个人财富这个基本动因。

因此,当碳交易和交易所被作为一种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方法的时候,怀疑、观望、反对的声音占据主流。经过20多年的探索,越来越多国家的主流人群开始接受这样一些观点:气候变化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气候变化是一个必须由全人类共同应对的挑战;碳排放配额是一个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必须选择;碳排放配额的可交易性是兼顾排放和发展提高减排效率的一条有效路径;建立合理高效的交易制度和交易机构是促进企业减排的重要手段。

美国民主党政府重新上台后,在应对气候变化认识和做法上出尔反尔、颠三倒四、朝令夕改的美国宣布重返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更重要的是,中国“3060”目标的庄严承诺,让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变得更加确定。

中国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让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清晰化,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当中。即将启动上线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交易中心将落地上海,碳配额登记系统将设在湖北武汉。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的《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

中国全国性碳交易系统的全面启动,意味着经过10多年地方性碳交易市场的探索和实验之后,全国性的碳排放配额交易将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如果说,30年前,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开张,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建设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的话,那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张的日子,无疑也将成为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一个标志性时刻而被历史记录。

2003年,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成立,这是全球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基于国际规则的温室气体排放登记、减排和交易平台。气候交易所的诞生缘于《京都议定书》。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抑制全球变暖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

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但是,要有在1990年占造成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55%的国家批准,才能正式生效。中国在1998年5月29日签署了该议定书,承诺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义务。

美国曾于1998年11月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随着共和党小布什的上台,画风突变,表示反悔并决意退出协议。而在当初,美国政府正是《京都议定书》出台的积极推动者,尤其是当时克林顿政府的副总统戈尔,让自己成为应对变化行动的旗手。让美国占据新的“道德高地”,成为经济新发展方向的领导者是他为竞选2000年大选准备的弹药。但美国人显然对此不感兴趣,戈尔在竞选中失败。

布什政府强调的理由是,减排会削弱美国的竞争力,影响美国人民的生活。而且,要减排必须拉上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凭什么中国不减而美国需要减?

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这些国家的排放量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协议生效。通过市场交易碳配额,让企业获得减排的动力。《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三种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