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全力厚植生态底色,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打造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在高质量发展大道上闯新路、开新局,谱写出守望相助、绿富同兴的发展新篇章,一个团结、丰饶、绿色、壮丽、开放的内蒙古,正向着新征程奋勇前进。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今年5月1日,作为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内蒙古迎来74岁生日。“我亲眼见证了自治政府成立,从那以后,内蒙古结束了过去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状况,变得一天比一天繁荣稳定,越来越现代化。”乌兰浩特市91岁的蒙古族老人乌力吉图说。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70多年来,内蒙古始终呵护“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保持着团结和谐的大局面,重要原因就在于内蒙古各族人民对党和国家强烈的认同感。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技术专家和工人涌向内蒙古草原,齐心协力建设包钢,改变了内蒙古没有工业的历史;三年困难时期,内蒙古向中央上缴粮食10亿余斤,向兄弟省市输送耕畜数万头,收养3000名南方孤儿,用民族大爱演绎人间传奇;为保护集体羊群,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与暴风雪顽强搏斗;为支持国家航天建设,内蒙古额济纳三迁旗府,牧民举家外迁,把最好的牧场献给了航天事业。
2020年春天,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主动担当,战斗在抗击疫情最前线,840多名白衣战士请缨出征驰援湖北;为湖北人民精挑细选600吨牛羊肉和牛奶,跨越千里送牛羊;社会各界向湖北捐款1.14亿元……草原儿女用实际行动让“模范自治区”的荣誉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为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省区建立东西协作和定点帮扶,北京对口帮扶内蒙古25年,仅近三年就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5亿元,从中受益的贫困群众达30万余人次。该机制将会持续深化,以推进乡村振兴。
蒙古族作曲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艾日布说,蒙古民族即使是在历史辉煌时期也没能惠及本民族全体,只有今天作为中华民族一员,才真正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
拧成一股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进门窗明几净,出门就业增收……在穷山沟憋屈了六十多年、曾是贫困户的赵玉娥做梦也没想到,“不但住进城里的楼房,还在家门口打上称心的工”。
赵玉娥居住的福安小区紧邻乌兰察布市高铁卓资东站,这里有5个安置小区、50多栋易地扶贫搬迁楼,5500余名像赵玉娥一样的贫困人口被安置于此。2019年,赵玉娥一家只花了1万元,就住进45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水电暖气全有,连家具都是政府配置的。
“挪穷窝”更要“断穷根”。5个安置小区都有扶贫车间,2000余名贫困人口得以在家门口就业。曾担心“进城咋生活”的赵玉娥在扶贫车间做服装缝纫工,步行几分钟就能到家,每月工资3000元,和过去三间破土房、十亩薄旱地的穷日子比起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底,全区15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1个国贫旗县、26个区贫旗县全部摘帽退出,内蒙古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取得全面胜利。
曾任内蒙古扶贫办主任、刚转任锡林郭勒盟委书记的么永波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饮水等未达标任务目前全部达标,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区70%以上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都用在产业扶贫上,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3019元增加到2020年的13159元,年均增长34.2%。
一大早,赤峰市巴林左旗隆昌镇乌兰套海村72岁的脱贫户张凤彩邀上几个姐妹,一起到村里的笤帚手编合作社工作。“我每天能捆扎十几把艺术笤帚,每把手工费是9元,一个月能轻松挣2000多元。”张凤彩捆扎笤帚时高兴地说。
扶贫攻坚以来,巴林左旗打造出笤帚制品产业,目前累计培训贫困人口千余人,人均年增收1.8万元。昔日扫地扫炕的土笤帚,衍生出保健捶打棒、生肖摆件等十几类创新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地,土笤帚“扫”出新生活。
锡林郭勒盟的肉羊产业,兴安盟的刺绣产业,通辽市的肉牛产业,阿拉善盟的骆驼产业……脱贫攻坚以来,内蒙古每个盟市都结合优势壮大地方产业,扶助贫困人口产业脱贫的同时,更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么永波充满信心地说。
“黄沙沙”变成了“绿岭岭”“金蛋蛋”
初夏的内蒙古,森林中“绿海”澎湃,草原上“绿浪”翻腾,戈壁沙漠边缘也被点缀上了片片绿色。
内蒙古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就出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内蒙古拥有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集中分布于大兴安岭、燕山北部、阴山及贺兰山等山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森林蓄积量约12亿立方米。在茫茫林海中,万千伐木工人变为了守护森林的护林员。
内蒙古森工集团满归林业局有限公司北岸林场第七小队工队长周义哲,在16岁时就成为一名伐木工。当时,他所在工队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