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兴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实现了蓬勃发展。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年均增速将达11.3%,目前位居世界第二。
在数字经济规模迅速壮大的同时,我国金融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金融数字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迸发活力,其创新成果也正在惠及全产业。
“当下,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快捷性空前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理念深入人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理事长胡滨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金融迈入新发展阶段。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金融的核心——普惠性得到极大发挥,金融服务的触达成本与门槛极大降低,响应速度与覆盖面大幅增加。
他认为,数字金融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深水区”。随着央行数字货币地试点推进,人工智能、数据等新技术在金融扶贫、小微信贷、财富管理等场景下的深入应用,数字金融已经逐步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方面,未来可期。
金融与科技全面深度融合
“场景+金融”新模式更加敏锐彻底地识别、感知客户,让金融科技更贴近生活。
多方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金融数字化处于世界前列水平,数字支付、数字理财和数字信贷规模快速壮大。
山东省潍坊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欧永生认为,2019年以来,金融服务与科技呈现进一步快速深度融合。数字货币、开放银行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从体量规模来看,中国已经是全球数字金融领域的绝对主导者,中国电子支付规模占全球总体规模的近一半,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谈及数字金融近年发展变化,胡滨告诉记者,在过去五年间数字金融领域最大的变化之一,在于传统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认识与重视程度的加深。以前,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数字科技布局意识相对滞后,导致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金融科技公司成为数字金融的主要角色。但现在,传统金融机构已充分认识了科技的作用,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并且积极拥抱合作,与金融公司协同并进。“可以说,随着传统金融机构意识的觉醒,数字金融已经由金融科技公司‘独闯天下’,转变为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融合发展。”
“当前数字金融应用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逐渐渗透金融行业,正在深入到各业务条线与产品,驱动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此外,越来越多的金融科技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将银行等传统金融服务融入其中,呈现出便利化、网络化、银行化的业务属性和特征,从而倒逼传统金融进行数字化转型。”欧永生补充道。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博士生导师、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主任罗玫教授表示:“这五年中,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各种金融业态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支持,通过汇集线上流量,以数字科技手段为抓手布局产业数字金融,创造出多样化的新型金融服务产品与新兴业态。”
在罗玫看来,随着以大型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数字化变革提速,逐步更新自身基础设施,其提供的金融服务也发生了质变。比如智能投顾、智能银行等的出现,都是金融机构与个人交互变革的重要表现。
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认为,金融科技对推动金融服务赋能实体的影响也得到各界的充分肯定。监管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等都意识到金融科技对金融业未来的重要性。现阶段,各方逐步形成合力推动金融科技发展。
刘斌举例称,中国人民银行正在不断加强夯实金融科技能力,在深圳、苏州、南京、北京建立金融科技公司,巩固强化国内金融科技优势。在市场机构层面,除了国有大行以外,中小银行也在加快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加快科技驱动金融创新发展脚步。
据刘斌介绍,随着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加快推进,浦东金融科技已经初步建立起国际化的金融科技生态,发布了多项金融科技相关政策,吸引了建信金科、中银金科、交银金科等大型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间,数字金融在中国多点开花,如嵌入式金融、场景金融和产业金融蓬勃发展,金融业功能性增强,场景触点增多,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新场景、新应用、新模式相继涌现。
欧永生向记者介绍道,场景金融作为重要金融创新成果之一,将金融需求自然融合于多元场景。这种背景下,“场景+金融”新模式应运而生,场景金融主动嵌入金融服务,更加敏锐彻底地识别、感知客户,增强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多层次需求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让金融科技更贴近生活,更加体现金融科技运用的温度。
“数字金融在过去五年里的蓬勃发展,其普惠属性已经为人民群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与便捷性,国内的金融数字化发展转型已经成为了时代进步的标志。”世界经合组织区块链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计算机学会数字经济专委会秘书长王娟认为。
创新成果惠及万家
通过移动支付生态,使得零售消费行业能够非常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