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处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正驶入区域协同发展的“快车道”。
6月20日,国家发改委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地区规划建设项目63项,其中干线铁路24项,城际铁路9项,市域(郊)铁路30项,总投资达1.36万亿元。
根据《规划》,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2.2万公里以上,新增里程超过8000公里;到2035年,建成高质量现代化“轨道上的长三角”。
随着跨区域优势互补,资源配置日益优化,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的前景也愈发明朗。在刚刚举办的2021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审议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文件,未来三年,加快推进制造业协同发展,联合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等,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头戏”。
“长三角一体化必须要交通先行。实现互联互通,也是推进其他方面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但在解决好“硬联通”的同时,还需要解决更深层次的“软联通”问题。
加速交通一体化
李辉(化名)家住上海青浦,但在苏州吴江工作。此前,因为两地“断头路”的存在,李辉上下班必须绕行318国道,单程至少需要40分钟。而在去年11月,上海东航路至江苏康力大道互通工程顺利贯通后,“单程减少至3公里,现在单程只需要15分钟。”
这只是长三角地区打通“断头路”攻坚战的一个缩影。2018年6月,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签订《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在第一批重点推进的17个省际断头路项目中,当前已有6条建成通车,3条正在建设。
和畅通交通毛细血管的“断头路”一样,轨道交通作为跨区域连接的“大动脉”也取得了诸多建设成效。在过去的一年中,长三角地区已建成商合杭、沪苏通、连淮扬镇等一批高铁,高铁运营里程超过6000公里,区域内90%以上的设区市通了高铁。
在陈耀看来,通过编织交通密网,增加高速铁路的密度,能够促进地区之间的要素流动和交流,尤其是减少人员往来和货物运输的时间。所以,长三角一体化必须要交通先行,实现互联互通,也是推进其他方面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
“解决好‘硬联通’,更深层次的是‘软联通’的问题。”陈耀进一步表示,比如,在各类公共交通的一卡通方面,尽管现在还未完全实现,但长三角还是走在前列的。“未来,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都应做到‘无缝衔接’,甚至通过一部手机、一个APP就能乘坐长三角地区的所有公共交通,而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电子支付系统。”
织密先进制造业集群
“计划在3年内争取实现公司在科创板上市的目标。”王力(化名)是一家新能源材料科创公司的创始人,在一年前他将分公司“落户”到了江苏南京。而让他做出这一决定的,正是看好沪宁间便捷的交通,“每天往返沪宁之间的高铁特别多,最快1小时便能到达,这样两地奔波能够便捷轻松不少。”
更让王力心动的,则是长三角
的产业链优势。“我们在分公司研发的新能源材料主要与汽车有关,南京本身就是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备的地区之一,同省的无锡也能够作为上游产业链的补充,而公司的下游客户基本都集中在合肥。”王力告诉记者。
王力的感触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早在2018年,江苏就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
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加快培育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迄今,江苏集群规模总量达4.9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0%,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纺织服装、集成电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等8个行业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除了产业链优势,长三角还有
一条条稀缺的“人才链”。张学(化名)则是一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合伙投资人,他在2018年从天津来到苏州昆山创业,对于长三角地区的人才吸引力更是赞不绝口。
记者注意到,自2018年以来,沪苏浙皖共同签署了《三省一市人才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章程》等协议,凝聚人才一体化发展共识,协
同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共同培育人才一体化发展市场。
“长三角区域已逐步在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分工、基础设施搭建、交通互联、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合作,通过G60科创走廊等平台进行产业的串联和协同,聚焦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表示。
“链长制”促进产业协同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到现阶段,不能简单停留在打通‘断头路’等层面,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一体化,在体制机制上寻求一体化的合作空间。”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首席分析师杨畅说。
陈耀则告诉记者,当前如何协同产业发展是最大的难题。长三角三省一市范围足够大,完全可以站在全局角度去布局产业链。“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