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与优化
时间:2021-06-25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网字号:T  T

近日,上海印发的《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1—2023)》指出,到2023年,上海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超过3000亿元,科研结果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00亿元。上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技术市场方面有何进展?未来我国还应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技术转移转化生态?

对此,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近日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上海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的任务目标意味着技术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上海技术市场的加快布局,无论是创新主体的企业还是成果输出的高校,都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中愈发活跃,链接服务成果需求端和供给端的科技服务机构和平台也将迎来巨大机遇期。”

在他看来,我国应进一步优化完善与优化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完整的技术转移产业服务链、打造完整的知识产权交易服务链、和科技投融资服务链,促使技术转移的健康发展。

科技服务机构和平台将迎来发展机遇

证券时报记者:近日上海出台了《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提出要到2023年,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超过300亿元,这给科技服务机构和平台带来哪些发展机遇?

邹叔君:技术市场作为链接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场域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而关于反映其配置能力与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技术合同成交额”,上海新一轮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的任务目标也反映了技术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在进一步加快谋划布局。这意味着无论是创新主体的企业,成果输出的高校都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生态中愈发活跃。

作为链接服务成果需求端和供给端的科技服务机构和平台也将迎来巨大机遇期:大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正以更开放的机制吸纳创新力量,中小企业从自给自足有意识的融入产业链的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给予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更有信心将研究成果和产业端对接。

《行动方案》提到的创新券、挑战赛、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培育、功能性平台、跨境技术服务等都与东部中心有关。其中,作为《行动方案》“提升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板块特别提到的载体和平台之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自成立之初便立足上海,面向全球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国际化业务。

比如,东部中心在临港自贸新片区了建设“全球跨境技术贸易中心”,目前正在进行业务储备,包括搭建海外网络等。技术跨境贸易方面,上海几乎占了全国的一半,临港应承接跨境技术贸易的节点,希望未来在政策方面有所突破。

证券时报记者:东部中心旗下的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与上海技术交易所业务如何协同?

邹叔君: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是东部中心业务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上海市科委和闵行区联合共建的市级重要平台,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通过发挥上海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虹桥国家开放枢纽的区位优势,汇聚来自全球的技术、资本、人才等技术要素,联合产业进行集群建设,开展常态化的国际技术转移服务,这也是我们搭建国际技术转移渠道网络基础上,对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深度及广度的进一步探索。

目前,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更多关注国际创新协同和产业创新升级,进行的是场外交易,且会将合适的交易内容引流至上海技术交易所进行进场交易,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最终的合作目标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服务。

《行动方案》中提到要支持长三角四个技术市场协同,建立完善长三角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网络,其中上海的技术市场即是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目前,长三角已开发了技术系统一体化协同平台,四个技术交易市场的字段已统一,比如服务机构从上海的节点进入,即可以服务其他三省的企业,不需要重新被认证。

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与优化

证券时报记者:在您看来,技术转移转化方面,目前市场上还存哪些需完善的领域?

邹叔君:我国技术市场目前还存在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区域自成一体,发展不均衡;多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程度不足;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中介人才等问题。

其中,企业主体作用发挥方面,企业既是技术供给方,又是技术需求方,但很多企业在技术市场中更多追求短期受益,对国内技术需求的动力不足,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同时我国企业的消化吸收强度(用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与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的比值表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区域发展方面,全国各地多以地域划分,形成了各个技术市场自成一体,不均衡发展局面,以技术合同成交额排名,第一名的数千亿元,是排名第十的10余倍,是排名第30名的1000余倍。

专业技术中介人才方面,由于技术商品是一种知识密集、高附加值并具有一定风险特征的特殊形态的商品,因此在技术交易活动中需要能处理复杂技术事务的高素质经营人才。然而,我国目前的技术市场人才队伍建设落后,专业人才缺乏。

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技术转移的主要风险在于,自主创新的成果最初只是不成熟的创意,要变成成熟的创意或者市场接受的产品,需要经过实验室、中试、产业化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