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西部开放的前沿阵地,成都国际铁路港优越的功能,‘双国际机场’强大的吞吐量和辐射力,是玉湖集团在此布局中国西部区域一级基地主要因素,由此可辐射至整个西部地区。”玉湖集团(香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蒋文胜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去年12月,玉湖集团(香港)在位于青白江区的成都铁路港,总投资100亿元,规划用地434亩,建设环球食品供应链中国西部基地。如今,资金已经到位,基地用地也将在8月份交接,并争取在今年底正式开工建设。
这只是成都国际铁路港引入的供应链项目之一。“依托国际铁路港枢纽功能,深化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合作,千方百计吸引适铁、适欧、适亚产业加速集聚成群,全力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成都市对国际铁路港做出了如此要求。
《财富》杂志曾报道,供应链管理是本世纪最为重要的四大战略资源之一。供应链管理也已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活力的一大方式。围绕全球供应链体系建设,2019年底,成都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供应链专项支持政策《精准支持现代供应链体系发展政策措施》,并在食品、航空、生物医药等行业进行布局和发力,以此提升城市在全球供应链的话语权。
“我们看到近年来,成都以全球视野谋划国际战略通道建设,以供应链思维谋划国际物流体系的打造,同时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提升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玉荣表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信成都将进一步提升跨国供应链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提升国际国内高端战略资源的聚集能力,引领新一轮陆海大通道、西部大开发建设。
创新推动供应链发展
“现代供应链是一个开放平台,也是一个新的组织形态,发展现代供应链的核心价值就是全球协同、高度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深圳市创捷供应链总裁文健君称,成都发展现代供应链具有很好的条件基础和区位优势。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7年7月,成都召开的产业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着力打造“一带一路”最具影响力的供应链枢纽城市。仅过三个月,全国首个供应链发展处在成都市口岸与物流办公室挂牌成立,理顺工作分工,畅通管理层级。
2017年8月,成都市被国家商务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紧接着,2018年10月,成都市被国家商务部、工信部、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确定为全国首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成都先后获得两项全国性试点示范重任,既加快推进现代供应链建设,又为创新发展激发了活力。
2017年11月,成都召开的新经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新经济发展的“七大应用场景”中,要大力推进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为此,大会指明了发展路径:要着力打造供应链服务平台;着力推动智慧供应链发展;着力创新供应链组织模式。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军伟认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形成国际供应链核心城市,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运筹供应链的现实所需。因此,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成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全球市场及资源要素运筹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或机构。
例如,在建强高层次开放平台方面,争取设立更多开放功能平台,提升成都对国际国内资源要素集聚运筹能力。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别合作园区等平台要发挥相应功能,形成错位协同的发展合力。
显然,成都的66个产业功能区正在形成供应链上的发展合力。“通过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五链融合’,形成行业竞争优势,定义城市经济功能。”成都市相关领导表示,要把产业功能区建成区域协同创新的策源转化平台、高水平双向开放的全球供应链平台和区域生产力一体化布局的商务协同平台,全面提升都市圈整体经济效率和发展能级。
产业集群急速聚集
在蒋文胜看来,成都国际铁路港除了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外,“供应链的多元化,海陆并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欧亚陆路供应链的地位日趋重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机遇”,这些都是推动供应链企业向成都铁路港聚集的原因。
目前,成都国际铁路港已入驻易商ESR冷链、中外运普菲斯、深国际、盒马鲜生、宝汇、吉选柴门、嘉浩等一批全球知名冷链企业20余个,将建成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冷链仓储载体。此外,紧扣成都国际铁路港主导产业定位,重点聚焦现代物流、国际贸易、保税加工,涵盖进口机电产品改装及保税展示、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等细分领域,已引入和开工多个重大项目。
围绕现代供应链的产业,已然在成都急速聚集。在发展“供应链+产业”模式上,成都市提出围绕“5+5+1”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尤其是推动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培育医药健康万亿级产业,形成生物医药“东上海,西成都”格局。
随着天府国际机场的投入运营,分割了部分运力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所在地双流区,围绕成都市出台的《打造新千亿级航空制造产业集群策划方案》,提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