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亿土地收入加"紧箍"
时间:2021-06-15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由于涉及超8万亿元体量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财政部等四部门日前发布的一则文件引发广泛关注。

6月4日,财政部官网发布《关于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矿产资源专项收入、海域使用金、无居民海岛使用金四项政府非税收入划转税务部门征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将由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征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等四项政府非税收入统一划转税务部门征收。该项征管划转工作自7月1日起先在河北、上海等七地试点,202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

对此,多位专家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首先要明确的是各项非税收入逐步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自2018年机构改革即已确立,此次也应是机构改革的关键一步,并非针对土地出让收入的改革,《通知》也仅是改变相关收入的征管机构,并未改变资金的权属和分配。

也有专家指出,相关收入划转税务部门征收,可提高征收力度,规范征管行为,类似欠征、少征、漏征、先征后返、空转以及虚增土地出让收入等情况将得到有效遏制。未来部分地方的土地财政或面临“挤水分”,一些地方城投平台或将难再获得土地出让金返还等财政支持。同时,相关举措还进一步强化了中央对资金使用范围的监管,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依赖将成重要趋势。

仅改变征收主体

《通知》中即有条款明确指出,除本通知规定外,四项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范围、对象、标准、减免、分成、使用、管理等政策,继续按照现行规定执行。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大即提出的一项长期工程;非税收入逐步划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则是2018年机构改革就已确定的方针。

2018年发布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和《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等两份方案即已明确提出,将各项非税收入逐步划转税务部门征收,并开始陆续推进。

截至目前,已有水利建设基金、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水土保持补偿费等二十余项非税收入划转税务部门征缴。今年3月份,原由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征收的土地闲置费、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负责征收的城镇垃圾处理费等非税收入也已划转税务部门征收。

与此一脉相承,此次土地出让等非税收入之所以划转税务部门征收,也是深化机构改革的关键举措,并非针对土地出让收入的改革。

多位专家指出,《通知》内容明确的仅是将土地出让收入等统一划转到税务部门征收,即仅改变了相关非税收入的征收主体,相关收入的权属和使用等均未发生改变。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目前并不能根据《通知》推测相关收入会集中到中央,只能确定征收主体变为税务部门,征收的执行力度将更有保障。

北京大华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注册税务师孙文武也认为,税务部门的征收力度和专业性明显更强一些,转由税务部门征收后,相关收入的拖缴、欠缴等情况将会明显减少。

华西证券的一份研报则指出,财政收入由税务部门统筹征收,可以实现“税务收、财政管、部门支、审计查”的地方财政多部门共管模式,增强外部制约,减少偷漏税等不合规现象的发生。

“此次政策中土地出让金的‘非税’性质并未改变,因此在现行制度下并不会出现很多人关注的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分配和留存比例改变的问题。”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璐分析认为,土地出让金虽然改变了征收部门,但仍将用于地方的建设和发展。

实际上,《通知》中即有条款明确指出,除本通知规定外,四项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范围、对象、标准、减免、分成、使用、管理等政策,继续按照现行规定执行。

地方土地财政“挤水分”

“由于税务系统相对独立,征管划转税务部门后,有助于压制地方政府的违规行为。”

此次土地出让收入划转税务征收,并不会改变相关收入的权属和使用,即土地出让收入仍归属于地方,用于地方的建设和发展。但此次划转并非对地方财政毫无影响。

多位专家指出,土地出让收入划转税务征收,可明显提高征收力度,规范征管行为;同时税务、财政、自然资源和人民银行等部门通过业务衔接和信息互联互通,使财政收入得到统一监控,相关收入的征收和使用更加规范和透明,将明显减少征管过程中的违规行为。

除欠征、少征和漏征土地出让收入外,不排除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或支持城投平台企业快速扩大资产和权益规模,提高融资能力,还存在向相关企业返还土地出让金等情况。

记者掌握的一份招商合作协议显示,为达到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等目的,某地方政府向签约企业承诺,将部分土地出让金、配套费用和相关税费等返还企业,用于产业培育或项目运营等。其中对部分地块的返还标准约定为相关地块的挂牌起始价与0地价之间的差额,若达一定标准,还可返还部分土地溢价。

多位专家和多份研报还分析指出,为快速扩大城投公司资产和权益规模,从而提升其融资能力,市场中还存在地方政府向城投公司返还土地出让金的情况。

这种返还土地出让金的土地出让实质上并未增厚地方政府财力,无疑是对地方土地财政的虚增。因此相关收入划转税务征收后,未来部分地方的土地财政或将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