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始终围绕着“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这一重大问题,结合近现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确立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了现代化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在建党百年之际,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理论研究,对推进新阶段我国现代化理论创新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建党百年来现代化目标的历史演进
现代化是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转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过程,也指发展中国家追赶现行发达国家的过程。现代化内涵包括许多方面,其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和核心。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和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现代化目标:
1921年到1949年是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制度基础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理想目标是建立新中国,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现代化建设打开了前进通道,建立了制度基础。中共七大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实现我国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实现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的现代化目标。
1949年到1978年是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经济基础的阶段,这一阶段党确立了“四个现代化”的理想目标。新中国成立后,首要任务是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经济基础。195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1957年中央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4年中国政府又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党的十一大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再次写入《党章》。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四个现代化”的理想目标积极推动工业化,推动我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是中国式现代化转型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由以“四个现代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转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扩展到文化建设多方面的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将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步入轨道。党的十二大沿用了“四个现代化”提法。党的十三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扩展到文化建设,确定了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首次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概念。更加全面认识现代化,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从经济层面演变为全方位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方面。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一步深化对现代化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两步走新战略顶层设计。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且描绘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蓝图。特别是中央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从经济基础现代化向治理能力现代化迈进。如果说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属于经济基础的现代化,那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属于上层建筑的现代化,这被外界称为“第五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第五个现代化”是建立在“四个现代化”基础上的现代化。“四个现代化”目的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中国长期一穷二白的现状,“第五个现代化”主要是从上层建筑的层面来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制度基础,减少新阶段现代化前行道路上的阻碍。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理论概括
世界现代化模式包括外在拉动型现代化和自主推动型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最终选择了内生自主推动型现代化模式。这种现代化模式在现代化体量上,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现代化程度上,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现代化布局上,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现代化路径上,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现代化方式上,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自主推动型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历史特点、现实国情,并充分借鉴吸收世界现代化的经验而形成的,这种现代化模式的内涵在于:
一是现代化建设道路选择的自主性。中国式自主推动型现代化立足中国实际,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丰富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在对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合理的认知和国情正确认识以及发展阶段科学判断基础上,对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自主选择,将现代化建设明确定位为中国的时代中心任务。基于具体国情制定科学可行的阶段性现代化建设目标。从具体国情出发,自主创新,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二是现代化建设动力的自主性。中国式自主推动型现代化动力的自主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