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后,正值江淮地区秧苗初插之时,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的油菜花依然烂漫。
在“当年农家”景区里,游人如织,清脆的凤阳花鼓声不绝于耳,而其中几间以泥土拌和稻草砌垒的茅草房和错综排布的瓦房,正向游客们昭示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包干”前后,安徽农民生活的跃迁——42年前,在这里,18户小岗村农民在“分田到户”契约书上按下了鲜红手印,打响了中国农村土地革命的第一枪。
1978年,因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让安徽许多地方的农民被迫乞讨为生。穷则思变,从“包产到户”到“大包干”,一场农村人地关系的变革在安徽小井庄村、小岗村悄然展开,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奠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雏形。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邓小平曾如是说。
1978年以来,安徽一直走在探索中国农地经营方式变革的道路上,从首倡“大包干”到率先启动了农村税费改革,从响应土地确权颁证到探索“股田”经营,从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到治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保护粮食安全……而今的安徽农村已面貌一新,并在现代农业转型中为“大包干”精神“造新血”。
穷则思变
至今仍在“当年农家”登台表演的75岁老人邓凡兰唱了一辈子《凤阳歌》,不过歌词却是随着凤阳的改革变迁一改再改。在这位从大饥荒年代一路走来的“花鼓老艺人”看来,“凤阳花鼓”曾经是村里人外出乞讨、卖艺谋生的手段,承载着贫穷和饥饿的记忆。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农村长期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形式致使当地农民的积极性严重受挫。
屋漏偏逢连夜雨。1978年秋,安徽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多地河流断流,塘坝干涸,这让粮食产量本就低下的农村地区,陷入更严重的饥馑之中。
公开资料显示,在当年大旱中,仅肥西县全县100万亩农田就有70%受灾,中晚稻绝收,72万人在饥饿线上挣扎。
为度荒年,当年秋冬时节,肥西县山南镇以抗旱、“借地度荒”为名,率先实施“包产到户”,将集体的土地分别承包到农户。无独有偶,在凤阳县小岗村,“18个红手印”又催生出“大包干”(又称“包干到户”),即“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不过,对于当年的那批亲历者而言,改革最初,是“悄悄搞起来的”。“已经穷得不能再穷了,只要能增产,让村民吃饱肚子,就值得一试。”时任小井庄生产队副队长、如今66岁的何家贵在向第一财经记者谈及当年那段经历时,仍心有余悸,“幸好得到当时安徽省委的支持”。
在被地方政府认可后,“双包到户”在安徽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1979年底,安徽全省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占全省生产队总数的65.9%,而这些生产队都实现大幅度增产。
到了1982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工作一号文件出台,明确为包产(包干)到户正名。两年后,中国基本完成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自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正式确立。
“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考察小岗村时,再次对当年的改革予以肯定。
42年来,“大包干”精神被当地村民践行于方方面面,不断变革农村人地关系,发展现代农业、文旅产业,走向乡村振兴。
“小岗村既有红色资源,又有农业景观,这些都是小岗振兴的新动力。”小岗村旅游投资管理公司常务副董事长杨永强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现如今,“大包干”精神已发展为一种文旅品牌,而组建成的红色旅游矩阵成为当地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小岗村景区游客总量达到115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2.6亿元。“十三五”期间,小岗村累计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亿元。
转型:从“包产到户”到“股田”经营
进入新世纪,安徽农村又开启了“新土改”。
为应对土地撂荒、低效经营等新问题,在小岗村和小井庄村,当年“分”到每家每户的田地逐渐被重新“合”起来,并由村“两委”牵头,租赁给当地种粮大户和外来企业,进行规模化经营,而这一“土地流转”的方式在当地还有个颇具历史演变色彩的提法,叫做“反租倒包”。
2000年,小岗村开始了第一宗土地流转。当年全村十几户人家流转了80亩地,用来发展葡萄种植。流转合同写着,“充分利用本地土地资源,加快经济发展”。
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出“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并强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从所有权、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小岗村的“新土改”步伐依然走在了全国的前头。
不过,“转型”又成了排头兵,这个概念在当地人眼中却是模糊的。
“一切都顺其自然。”小岗村村委会副主任程夕兵对第一财经称,“年轻一辈大都出去打工了,老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