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2021)“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在上海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发表了演讲。
刘桂平表示,人民银行将绿色金融确定为“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第一、知行合一,切实提高绿色低碳转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要有全面系统、深刻认识‘3060’内涵的思想自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经济将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中高速增长,人均能源需求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未来碳减排的压力较大。”刘桂平说。
刘桂平指出,据国际组织科研机构测算,我国碳排放的峰值将超过100亿吨,而美国碳排放的峰值为57亿吨,欧盟是44亿吨,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的时间,远低于欧美国家50-70年的时间。
“碳达峰、碳中和不是要简单以牺牲经济增长速度、国民财富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代价,而是要实现碳减排约束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理性智慧的平衡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未来几十年绿色低碳转型将嵌入所有经济活动的内核,成为投资、生产、消费和流通等决策的核心逻辑。”刘桂平说。
刘桂平认为,经济发展方式和人民的生活方式将从不可持续的高度资源依赖型转向持续迭代的技术创新型。五大新发展理念将贯穿全过程各环节,思想自觉要转化为更理性果敢的行动自觉,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这要求我们迎难而上,及早科学设置碳减排目标,部署切实可行的达标方案,出台规范明确可操作的绿色发展举措。金融部门将全力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整体目标,完善清晰具体可错作的政策措施,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主动防范气候变化带来的相关金融风险。”刘桂平说。
第二、要秉持系统观念,整体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我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需要用系统观念引领顶层设计,‘3060目标’存在达峰快则综合早,峰值高则综合难的紧密关系,要尽快进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持续调整,达峰以后碳排放很难陡然下降,可能需要经过一段峰值的平台期,不同的达峰时间峰值水平和平台期下实现碳中和的总体成本差异很大,如果将两者割裂,不从一开始就着眼碳中和的最终目标,将进一步压缩碳中和的过渡期,增加转型的压力和不必要的转型成本。因此,需要全面理性、科学的认识碳达峰、碳中和两者的内在联系,做好顶层设计,坚持全国统筹。”刘桂平说。
刘桂平表示,要重点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完善绿色低碳政策框槛,持续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出台分行业、分领域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压实各方的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序、有利、有效开展。同时也呼吁有能力和有条件的地区、行业和市场主体,要向负碳排放进军。
第三、统筹谋划全力做实做强绿色金融五大支柱。
“人民银行一直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发展,经过多年探索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即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探索形成了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这五大支柱是: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刘桂平说。
刘桂平表示,这三大功能、五大支柱是金融部门有利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着力点。近期,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改委、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统一了绿色债券标准,不再将煤炭等化石能源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同时,人民银行计划分布推动建立强制披露制度,统一披露标准,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实现信息共享;还将探索开展气候变化风险压力测试,用金融的力量推动营造实现“3060目标”的良好氛围。
据刘桂平介绍,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市场推出碳中和债券融资工具和碳中和金融债,重点支持符合绿色债券目录标准且碳减排效果显著的绿色低碳项目。截至到今年一季度末,银行间市场的碳中和债已经累计发行656.2亿元,。进一步动员资金支持绿色发展,人民银行最近刚刚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对金融机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业务开展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3万亿元,同比增长24.6%,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2.3个百分点。
“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人民银行正在抓紧研究设立直达碳减排领域的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在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方面,今年人民银行将与美国财政部共同担任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负责人,加强协调G20各成员国讨论制定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共同推动信息披露、绿色标准等重点事项。同时我们正在与欧盟有关部门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绿色债券、贷款等分类标准的趋同。”刘桂平说。
刘桂平指出,上海在引领绿色金融发展上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2013年就建